日前,南方電網公司發布《2014年社會責任報告》顯示,南方電網近年來積極促進清潔電源特別是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電源結構持續優化,2014年南方五省區內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提至45.5%,大幅高于24.7%的全國平均水平。
最新電力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累計266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6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7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全社會用電量穩步回升。
但是,據發改委網站數據,2015年上半年,全國煤炭產量17.89億噸,同比下降5.8%。降幅比2014年的全年數據擴大了整整一倍。
向來與煤炭消費、生產數據聯系緊密的發電量卻出現了0.6%的微增,而以煤炭為主的火電發電同比下降3.2%。
對此,行業人士稱,數據的背道而馳,與能源結構的調整相關。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由于我國煤炭儲量豐富,煤炭的一次性消耗對于推動我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作用。
而且,火力發電企業是能源消耗型企業,主要消耗煤炭、石油、液化氣,而煤炭作為火電企業最主要的原料,占發電成本的60%-70%。
環境倒逼能源結構調整
據2015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與2013年相當,但一次能源消費增長卻明顯下降,世界煤炭產量下降0.7%,其中跌幅較大的是中國(-2.6%)。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我國能源結構正在發生調整。
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對煤炭的消費主要是涌向電力行業,有約60%的煤炭用來發電。但是,煤炭發電時,通過粗放的燃燒,能源利用率只有30%-50%左右。”
煤炭作為一次能源,與石油、天然氣等非固體能源品種相比,在產生相同多能量的前提下,煤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顆粒物(煙粉塵或一次PM2.5)、汞(Hg)等重金屬等污染物要更多。
“煤炭資源附加值低,使用后對環境污染也比較嚴重,目前我國正致力于降低煤炭在一次性消費能源中的占比,擴大包括風電、核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中宇資訊分析師關大利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使用煤炭等含碳高的能源帶來的環境問題不斷被人們所認識。這類能源過度消耗所引發的溫室效應、大氣污染等問題正日益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環境,破壞生態平衡。
“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資源消耗模式正逐步轉向以油氣資源為特點的能源模式。”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新偉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太陽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將成為未來主力。”
據中電聯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主要電網統調發電量比上年同期增長0.6%(日均),最高發電電力合計72644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長1.5%。其中,火電2087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2%;水電42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3%;核電7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8%。
另外一組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火電機組發電量同比降低約5.19%;水電機組發電量同比增加約18.06%;風力及光伏機組發電量同比增加約9.63%。
對此,行業人士分析稱,在國際碳減排形勢與國內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下,低碳戰略勢在必行。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費,大力開發和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部分。
同時,記者了解到,我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降低煤炭使用量、擴展清潔能源的獲取渠道以及利用,早已納入國家能源戰略體系。
2013年9月,國務院正式公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明確規定,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煤炭需求空間將進一步壓縮。
2014年底,國務院頒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指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路徑是: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發展核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石油比重為剩下的13%。
對于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行業內普遍認為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提高低碳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實現增量調整;二是提高石油、天然氣在化石能源比重,降低煤碳的比重,實現存量調整,并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化;三是提高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的比重,降低煤電(火電)比重。
政策扶持帶動技術突破
而實現這三個方向的目標,僅依靠能源企業自身顯然有所不足。
重要的是,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美國、歐洲國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都存在很大差異,原油、天然氣占據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偏低,而煤炭消費比重偏高,這和我國多煤、貧油、少氣的具體國情是緊密相關的。
據2014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占5.1%,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5%;核能只有0.88%,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0%;只有水電達到7.23%,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72%。
此外,能源短缺是全球性的問題,為此各國都在加強對新能源、清潔能源的探索。
關大利表示,如何突破在能源開采利用過程中技術性問題已至關重要。他認為,不同于發達國家的豐富資源,我國在天然氣、風電等領域的開發利用成本相對較高,同時在能源儲備方面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張軍(化名)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風能作為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發電能源體系,目前占比還是很低。同時,風能發電沒有形成大規模,發電量較煤電等傳統發電較少。相比之下,太陽能的比重更低,但是太陽能在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張軍還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上我國的生產工藝和水平與國外差距不大。但是,我國風能發電還沒有掌握個別的核心技術。
張軍表示,走好能源可持續發展道路,國家需要解決政策支持力度穩定性以及利益機制協調的問題。
在強化能源戰略地位的同時,加強與國外擁有先進能源開發技術國家的合作至關重要。
據了解,中國至2014年底已與世界50多個國家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包括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和能源合作關系,能源合作即石油、天然氣、風能、太陽能、核能的合作關系。石油、天然氣重點與中東、中亞、非洲、俄、美、委等地區與國家合作。核能、核電與法國、美國、俄、加合作,消化和吸收改進并自主化發展。
觀察人士預測,在國家利好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我國在以核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開發和利用領域將會取得核心技術的突破,實現能源結構的轉型和調整。
可借鑒“他山之石”
今年年初,歐盟委員會召開會議公布了能源聯盟的戰略綱領,不僅是歐盟,美國作為西方大國,在能源、科技發展道路上已然處于領先地位。然而,即便是這樣的能源大國,近年來,美國政府仍積極出臺法律條文,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講道:“發達國家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新能源在能源總量中的比重要高于我國,其發展經驗值得借鑒。”
第三方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將天然氣、頁巖氣作為重點能源進行開發,從而有效地壓縮了石油、煤炭在能源構成中的比重。
業內人士分析,這樣不僅減少了美國對中東地區石油依賴程度,弱化了本土石油行業的風險,從而確保了美國能源安全。同時,新的行業領域意味著更多的就業崗位,這對于降低無業人口比重,鞏固社會安定大有裨益。此外,清潔能源利用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將為美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專業人士指出,美國能源發展道路非常清晰明確,其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值得肯定,這對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制定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他強調,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當重點學習借鑒美國能源發展模式,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大力開發利用新能源,尤其是核能、風能、光伏等儲量較大、與環境相對協調的能源,減少對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依賴,走能源可持續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美國豐富的風力、頁巖氣儲備,俄羅斯區域內密集的天然氣資源等,我國應該積極勘測能源儲備,制定合理的開發利用發展模式,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發展道路。
在借鑒發達國家能源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于我國的能源發展,宋智晨表示,首先,政府推動完善新能源立法和規劃并對新能源產業進行長期的資金支持;其次,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生物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并推動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最后,積極引導對新能源產業的消費需求并大力培育新能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宋智晨強調,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雖然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比較大,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依然是我國的主要能源,還需要繼續開發和利用,不過在能源總產量中的比重會逐年遞減,對環境的污染方面也會加以改進。由于太陽能、風能、核能、氫能等新型能源的儲量大、可再生強且清潔環保,在未來將會得到積極的開發和利用。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