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甘肅)新能源國際博覽會上,承辦地酒泉市共簽約項目75個,簽約金額349.56億元,新能源裝備制造成為重中之重。而在同期舉行的論壇上,整個新能源業界最關心的問題則是“如何降低度電成本”。
光伏度電成本下降空間大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在論壇上表示,從提高發電量的角度來提升電站的效益方面,還有較大空間,通過應用最新技術:例如最優的光伏逆變器的容量比、采用太陽跟蹤器、智能化運維等,有望在未來幾年將光伏度電成本降低40%。
南京日托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盛雯婷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組件企業為大力提高光伏產品轉換率,不可避免地會增加產品成本。因此,他們的性價比不一定有優勢。而日托光伏做的背接觸產品,一方面提高了性能,另一方面又降低了成本,從性價比上來講,這是一項頗有競爭力的技術,并且該技術能與多項太陽能技術兼容,可以疊加使用。這樣更有利于從整體上降低光伏電站的度電成本。
逆變器是光伏電站的心臟,直接關系發電量的高低,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系統總監張顯立表示,除了提高逆變器轉換效率外,因地制宜,科學選型,才能使電站發電效率最優化。
“光伏發電依靠太陽光照射,發電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池板的潔凈程度。電池板的清潔程度對發電效率的影響很大。北方污染較大地區,屋頂光伏平均發電效率(發電量)會下降15%左右甚至更高。”德高潔集團董事長李毅光稱。
李毅光說,以一個10兆瓦光伏電站為例,計劃每天發電4.1萬度,年發電量1500萬度,按政府每度電補貼0.9元錢計,理論上年收益為1350萬元。如果1500萬度的年計劃發電量由于風沙粉塵等污染導致發電效率降低,會怎樣呢?若按最小損失5%計算,則年發電量和利潤損失分別達75萬度、67.5萬元。若按發電損失10%計算,則年發電量和利潤損失分別達150萬度、135萬元。
新一代風機直指更低度電成本
華銳風電副總裁華青松認為,就新一代風機研發而言,其終極技術目標是降低度電成本。而其技術首要任務的是高可靠性,其重要特征是智慧風能。“在制造環節,通過輕量化設計,降低制造成本,更快速的產品工程周期,可以助力實現降低度電成本。”
華青松解釋說,所謂輕量化設計,是指應用“等強度設計”理念和國際先進的軟件分析平臺,對主要零部件進行拓撲優化,實現機艙、傳動鏈和塔筒的輕量化設計,降低機組零部件采購成本;采用緊湊型傳動鏈形式與載荷分流技術,實現傳動鏈輕量化,降低機艙重量;根據承載載荷特性,對輪轂、主機架等大型結構件進行拓撲優化,實現結構件輕量化;引入載荷控制技術,降低塔筒載荷,實現塔筒的輕量化。
“而在降低制造成本方面,是通過建立完善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和制造執行系統,對風電機組零部件采購、物流、制造和測試等各個加工制造環節進行優化,降低機組產品的制造成本,”華青松說,“設計環節充分考慮工藝性與制造便利性,根源上降低制造成本。從設計角度增加不同機型、不同產品平臺零部件的標準化、通用化,是降低機組成本的關鍵,通過大型結構件模塊化設計,便于制造與運輸,降低成本。”
華青松表示,在新一代機組設計中,通過采用當前市場上已經批量化生產的葉片、齒輪箱等關鍵部件,與整機其他部件并行設計,可大大縮短產品開發和實驗周期;此外,可實施認證同步開展,產品開發過程中進行伴隨設計認證,通過在認證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優化機組設計。在完成機組開發后即完成設計認證。
金風科技董事長助理侯玉菡則表示,近來,金風科技專注風電場全生命周期管理,回歸資產本質,踐行“兩個回歸”,也有助于從根本上降低度電成本。
從政策上保障新能源發電量
中國電科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偉勝稱,新能源接納能力一直是新能源發展的熱點問題,也會影響度電成本的計算結果。其研發的新能源生產模擬仿真平臺,實現了含新能源的電力系統逐時段運行快速模擬。時序生產模擬相關研究算例表明:大用戶直供優化、供熱期供熱曲線優化、負荷可調度可有效提高新能源接納能力。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開幕致辭時表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必須擁有“三個優先權”。即發電優先權、發展優先權和消費優先權。
據透露,我國電力體制改革一個主要目標是要解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問題,而正準備出臺的配套改革措施中,達成共識的就是設置發電優先權,風電、光伏發電等享有最優先級的發電權。
據估算,新能源限電接近200億千瓦時,拖欠補貼約200多億元。梁志鵬用“限電日益突出,拖欠補貼日益嚴重”描述這一狀況。他認為,在此背景下,只有發電優先權是不夠的,“因為電力市場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在規劃階段,有一個可再生能源發展優先權,在國家層面規劃期,就應該將發展優先權進行定位。此外,在能源消費的時候,也應該確立可再生能源的優先權,應該規定最低的可再生能源份額,確保消費優先權。”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