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國內油價隨行就市,導致國內企業面臨嚴峻困境,勘探開發投入一再下降,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直接影響中國未來能源供給和發展。
受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美國頁巖油氣革命、歐洲債務危機、西方解除對伊朗制裁和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等因素影響,8月24日,紐約油價收盤價自2008年以來首次跌破40美元。歐佩克成員和全球主要產油國,以及美國油氣企業為保住市場份額,普遍采取保產降價政策,油價存在進一步下跌的可能性。
世界銀行在2015年1月發布報告稱,油價在7個月時間內下落55%,從2014年6月中每桶108美元跌至2015年1月的47美元。目前的油價下滑趨勢如若持續,將可能打破1985~1986年連續7個月下跌67%和2008年下跌75%的歷史記錄。在美國和歐盟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之后,世行分析,這將導致已經供應嚴重過剩的石油市場更加過剩,國際油價下跌10美元/桶。高盛總裁加里•科恩認為,全球油價將可能跌至30美元/桶的新低水平。
油價大幅度持續下跌,利潤的持續減少。導致全球各大石油公司不得不大幅度減少油氣勘探開發的投入,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是三大石油公司。油氣井是有壽命周期的,石油公司必須不斷投資對新資源繼續勘探開發,才可能保證石油和天然氣的持續穩定供應。而今天減少投入,就為未來的供應保障埋下了極大的隱患,而且未來的危機將是全球性的問題。
國際油價大跌,已經嚴重抑制了國內勘探開發行業的發展。在低油價時,油田企業收益下降,必將大幅縮減投資和作業投入,尤其是一些投資大的風險勘探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將不得不部分或全部停止,原油剩余經濟可采儲量將逐年減少,將逐漸失去后續發展的資源基礎。油企投入的減少,直接導致石油工人生活陷入困境。最近,我連續幾次走訪石油企業,一些油田排上崗的工人的收入急劇下降,生活困難。
一些人認為石油應該充分讓全球市場配置資源。但是,石油從來就不是一種普通產品,它背后承載了太多的利益和權謀。今天你如果不能維持最低限度的能源獨立自主,明天你就會因為受制于人而陷入絕境。美國當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時,未來維持能源安全不得不大量投入巨額財政稅收維持軍隊的開支,并為實現在產油區域的軍事存在而策源沖突。今天的美國軍費6820億美元,3.2億美國人每人需要承擔2130美元,而中國人均不到100美元。巨額軍費導致美國政府長期債臺高筑,至今還款無望。而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美國在中東地區已經付出了上萬美國軍人和貧民的生命。所以,幾屆美國總統都立志要戒掉美國的“石油癮”,推進美國的“能源獨立”。
實際上,中國早在2013年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當年,中國進口原油2.83億噸,進口燃料油及成品油9560萬噸,出口原油90萬噸,出口成品油3130萬噸,實際進口石油3.46億噸;美國進口原油3.844億噸,進口成品油9920萬噸,出口原油560萬噸,出口成品油1.51億噸,實際進口石油3.27億噸。2013年中國的綜合石油進口已經超越美國1900萬噸。到2014年中美差距進一步擴大到8971萬噸。
與此同時,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直線上漲,2013年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石油和原油表觀消費量分別達到4.98億噸和4.87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58.1%。這一數據顯而易見是自我安慰。報告雖沒有進一步提供石油對外的實際依存度數據,但是,根據上述數據推算,中國的實際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驚人的69.5%。超越了美國2006年石油對外依存度歷史最高點的67.24%。
中石油《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沒有再提供石油表觀消費量數據,僅公布了2014年國內原油的表觀消費量為5.08億噸左右,國內原油產量為2.1億噸左右,原油進口量約為2.98億噸,對外依存度為58.66%。這與BP統計的原油進口量3.09億噸存在差距,由此可見2014年石油和原油的對外依存度都將超越2013年。而進入2015年,隨著國際油價和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不斷降低,這一壓力隨著國際油價下降而不斷上升,并日益惡化。
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該研究在低油價下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總體戰略,出臺支持國內油田勘探開發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如同國際原油價格超過130美元國家實行成品油“價格天花板”政策一樣,通過實行“價格地板”政策,即當國際原油價格低于40美元/桶時,應充分考慮到國內原油勘探成本和行業的可持續性,不再調整成品油價格,將應調未調的成品油價差用于彌補國內油氣開發投入不足和彌補油田企業的虧損。二是當國際原油價格處于高位時,石油企業上交的石油特別收益金為國家財政收入作出了貢獻。在國際原油處于低價時期,政府可通過補貼的方式,返還部分石油特別收益金,為國內油田勘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給予支持,以保證國家能源供應安全。三是迅速增加石油儲備,在國家、主要經營企業和主要消費企業建立多層次石油儲備機制。(作者:中國能源網 韓曉平)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