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普京訪華并高調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凸顯中俄戰略關系的特殊性。在閱兵后當天普京又奔赴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首屆東方經濟論壇。在這場“略顯匆匆”的訪問背后,雙方簽署了近30份合作文件,包括共同開發油氣田等多個能源合作協議,將使中俄能源共同體更上層樓。
俄能源合作“向東轉”
俄能源合作轉向亞洲早已開始,但最初給人“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烏克蘭危機”后,俄與西方關系降至冰點,在能源領域雙方開始分頭尋找替代者。俄已經深刻認識到,歐洲不斷減少對俄能源依賴是大勢所趨。為打壓俄羅斯,歐洲已率先下手。2015年4月,歐盟正式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俄氣)發起反壟斷指控,指責其濫用在歐洲天然氣市場支配地位,收取用戶高額費用并排擠競爭者,還把天然氣當做介入烏克蘭沖突的工具。據此,歐盟有權向俄氣徵收全球收入10%的罰金,可能超過100億歐元。對俄而言,這意味著與歐洲能源合作的蜜月期已經遠去,須毫不猶豫地轉向亞洲市場。正因如此,2014年中俄簽訂了時價高達4000億美元的世紀大單。在2015年9月4日舉行的首屆東方經濟論壇上,普京專門會見了亞太地區國家油氣企業家代表,舉辦了“俄羅斯與亞太地區能源橋”圓桌會議,鼓勵各國參與俄遠東地區油氣投資。俄能源重心東移是中俄建設能源利益共同體的基礎和重要條件。
中俄能源聯盟初具雛形
中俄能源合作起步較早,成果豐富,能源利益共同體的輪廓已經顯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能源合作領域廣。中俄能源合作涉及石油、天然氣、電力、核能、煤炭、新能源等各個領域,且成果突出。石油方面。2014年俄向中國出口石油3310萬噸。中國為俄第二大出口市場。俄為中國第三大石油供應國。天然氣方面。2014年5月,雙方簽訂了中俄天然氣東線供氣合同,從2018年起,30年內俄每年向中方提供380億立方米天然氣,合同金額達4000億美元。中俄又就西線供氣達成框架協議。中國有望成為俄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市場。電力方面。中俄電力合作雖“不起眼”,但實際上合作啟動最早。雙方合作起于1992年,至2014年底中國已累計進口俄電力143.83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366.4萬噸。核能方面。位于連云港的田灣核電站是雙方合作的標志性項目,一期已投產,二期預計于2018年竣工。之后,中俄又簽署了基于新一代核電技術“快中子工業反應堆”合作協議以及建設浮動核電站合作備忘錄。
二,管道運輸使雙方利益“難分難解”。隨著石油、天然氣管道的投產,管道將成為兩國能源運輸的主要方式。2011年1月中俄原油管線貫通投產,截至2015年6月已累計輸送原油6842萬噸。2014年5月,中俄簽署《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俄將投資約550億美元,建設名為“西伯利亞力量”的管道以保證對華供氣。加之正在談判中的天然氣西線,中俄能源貿易中,鐵路運輸將日漸減少,管道運輸占主體。管道由雙方花巨資興建,系“合則雙贏、分則俱損”利益鏈關系,雙方都會極力維護。
三,合作向上下游延伸,利益捆綁明顯。在2015年9月普京訪華期間,中石化與俄石油簽署了《共同開發魯斯科葉油氣田和尤魯波切諾─托霍姆油氣田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石化有權收購俄石油下屬兩家公司49%的股份。中石化還與俄著名石化企業“西布爾”公司簽署戰略投資協議,擬購買其股份。這是繼中石油收購俄“萬科爾”油氣田10%股份后又一戰略性投資。在中國走向俄上游市場的同時,俄也加快進入中國下游市場。2007年,中俄在天津成立“東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2014年5月,雙方簽署《天津煉油廠投產及向該廠供應原油的工作進度表》,擬于2019年投產。該廠俄方持股49%。在電力方面,中國東方電氣集團、中國長江電力等都有意在俄投資建設電站,就近利用當地能源,轉化成電力回銷中國。
中俄能源合作范圍廣、程度深、參與企業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格局正在形成。
(作者:李自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