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應對產能過剩的嚴峻挑戰

2015-09-30 15:55:18 中國能源網   作者: 秦京午  

本周重要的能源相關新聞有5個:

一是中電聯預測今年電力增速將下降到2%左右,創下17年來新低。

二是海關總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進口動力煤720萬噸,包括516萬噸煙煤和204萬噸次煙煤,但不包括低發熱量褐煤,同比下降24.4%。環比增長8萬噸,增幅1%。

三是媒體報道中國煤炭企業轉型脫困有望加速。

四是媒體透露念今年棄風電量將超200億度,經濟損失近100億。

五是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報收398元/噸,本報告期(2015年9月16日至9月22日)比前一報告期下降了2元/噸。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近日表示,近幾年全社會用電增速明顯放緩,由高速向中高速甚至低速變化,預計2015年將進一步下降到2%左右,這將是1998年的2.8%以來的年度最低水平。當前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出現眾多新問題,諸如電量需求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有些過低、電源與電網發展不協調、局部不平衡問題非常嚴重等。

王志軒建議,從優化中國能源系統出發,做好“十三五”能源電力發展規劃,逐步建設好智能電網,并有效遏制電源盲目建設,此外,逐步建立以低碳發展為統領的電力節能減排新體系。

長期以來,中國電力處于短缺狀態,直到2011年形容電力工業狀況的年度關鍵詞仍然是“電荒”。但是2012年以來,電力供需則由平衡到總體寬松。用電增速由2011年的11.97%、下降到2012年5.6%、又上升到2013年的7.58%、再下降到2014年的3.8%。預計2015年將進一步下降到2%左右。這種狀態既與經濟進入新常態有密切關系,也與電力需求在過去多年的過高速度增長有關。

中國電力結構也出現新變化,第二產業的用電比重不斷降低,由2011年的75%,下降到2014年的73.6%,今年1-8月份又同比下降0.7%;第三產業用電量則不斷上升,比重由2011年的10.9%,上升到2014年的12.6%,如今年1-8月份同比增長7.5%。同時,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持續提高。2014年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已經達到33.3%,發電量達到25.6%,創歷史記錄。

截至2015年7月底,并網風電達到1.0653億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超過3000萬千瓦,而火電發電量連續12個月負增長,不過煤電清潔化水平比以往顯著提高。能源資源的大范圍優化配置能力提高。到2014年底,全國累計建成3交7直10項特高壓工程,全國形成了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南方、西藏六個同步電網,實現了除臺灣以外的全國聯網。2014年底,全國跨區送出電量2997億千瓦時,是2010年(1492億千瓦時)的2倍多。

此外,預計下半年,全國電力消費需求增速有望回升,全年新投產發電裝機超過1億千瓦,到年底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4.7億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比重提高至35%左右。但在電力相對富裕地區的煤電“搶先”發展的情況依然存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無序發展問題在局部也非常突出。電能在能源系統的中優化作用沒有很好發揮。

在中國消費近40億噸原煤中,只有約55%轉換為電力,散燒煤比重太高。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由2012年的4579下降到2013的4521再下降到2014年4286,今年上半年繼續同比下降。王志軒認為,要從優化中國能源系統出發,做好“十三五”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現階段,做好煤炭清潔利用、合理利用仍然是中國能源系統優化的中心。用去煤化的思維解決不了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能源安全和環境問題。

煤炭的清潔合理利用重點是解決散煤問題的主要方法,重點是做好轉化為熱電聯產或者電能、燃氣替代。散燒煤的優質化是替代過程中過渡措施。同時,逐步建設好智能電網。在配電網的改造中以智能電網的發展為骨架,為大規模、有效接納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分布式電源奠定基礎,也為能源資源的大范圍優化配置奠定基礎,并且有效遏制電源盲目建設。

包括煤電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盲目建設,保持電源與電網建設的協調性,著力解決分割式的電力和能源管理方式。逐步建立以低碳發展為統領的電力節能減排新體系。面向未來,碳減排將會上升到主要矛盾的方面,以碳減排做統領可以有效解決或者緩解當前在各種指標設定上、管理上、措施上的重疊、交叉甚至矛盾混亂的狀態。

新華網24日報道,今年棄風電量將超200億度,經濟損失近100億元。目前風電遇到的發展瓶頸就是消納,估計今年全年會超過200億-300億的電量損失,以此來計算,直接經濟損失約在100億元左右。目前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居世界第一。截至6月底,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已突破1億千瓦,提前完成《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要求。

我國棄風限電情況在2012年最為嚴重,當年棄風電量達208億千瓦時,棄風率約17%。2013年開始出現好轉,棄風率降至11%,2014年上半年降至8.5%。而今年上半年棄風率卻大幅回升達15.2%。近年來,能源局發了若干的文件和一系列規定來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電網公司也做了眾多工作,但效果并不明顯。當前措施都從局部考慮,沒有整體規劃包括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專業委員會主任李俊峰認為,面臨的困境不僅棄風、棄光這件小事情,而是從整體規劃和布局上怎么加快步伐,如何逐步替代煤。從政府來說,化石能源被取代的決心和相應的步伐節奏是應該會進行合理安排的,改革方案也包括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條款。同時全國人大也在考慮對《可再生能源法》進行修訂,或者是加大執法力度檢查。希望這能減少棄風棄光,有=利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進口動力煤720萬噸,包括516萬噸煙煤和204萬噸次煙煤,但不包括低發熱量褐煤,同比下降24.4%,環比增長8萬噸,增幅1%,創四個月來新高。前八個月,中國進口動力煤5667萬噸,同比下降40.5%。專家表示,當前煤炭工業進入需求放緩期、產能過剩和庫存消化期、環境制約的強化期和結構調整攻堅期,“四期”并存的發展階段。

根據相關研究,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的比重還將保持62%、55%、50%,總的來說是下降的趨勢。雖然煤炭的需求增幅下降,但總量還將保持適度增加。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煤炭經濟下行已經持續了3年多。今年以來,煤炭市場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進口總量依然較大的矛盾愈加突出,預計今年比去年少進口大約8000萬噸左右。

全社會的庫存持續高位,價格大幅度下跌,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已從860元/噸,現在降到400元/噸左右。企業虧損面進一步擴大,經營更加困難,煤炭經濟下行的形勢更加嚴峻。針對近年來煤炭經濟持續下行的態勢,中政府高度重視,國務院領導多次重要批示,研究部署煤炭行業脫困工作。自去年脫困機制建立以來,已經召開了38次會議,研究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相關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顯現。

除了煤炭行業,石油行業也面臨價格跌跌不休的困境。能源價格下降使得用能企業的能源成本下降。石油、天然氣價格的下降改變了多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這種結構性的變化是深遠和長期的,是一種趨勢。

近日,被稱為“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終于公布。這對在寒冬中苦熬三年的煤炭企業來講意義重大,作為90%都是國企的行業主體,作為一次能源企業,煤炭企業將面臨著全方位、深層次的企業改革。同時,當下低迷的煤炭市場也迫切需要行業做出改革,化解產能過剩的局面。

自2012年煤價下跌以來,煤企虧損面高達70%以上。被稱為煤炭行業風向標的神華集團自今年6月以來已經連續6次作出降價促銷以緩解壓力,同時集團還在謀劃煤炭出口、出售旗下煤炭資產試圖扭轉不利局面。煤炭作為國家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者,如何謀求新的發展,成為國家和煤企亟需解決的問題。面對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國家采取了多項行政措施,對煤企提出了減產、限產甚至停產的要求。

在需求基本平穩背景下,國家雖然通過政策手段控制產能,關閉部分中小煤礦,對違法違規的煤礦加大治理力度,并加快了煤企兼并重組的節奏,然而成效甚微,煤炭行業依舊“深陷泥潭”不可自拔。此次公布的《指導意見》中,國家提出要建立健全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退出機制,充分發揮失業救濟和再就業培訓等的作用,解決好職工安置問題,切實保障退出企業依法實現關閉或破產,加快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淘汰落后產能。這對煤企來說,應是一大利好消息,在煤炭行業形勢全面低迷甚至惡化的情況下,協助產能低下、資源枯竭的礦井退出生產也是煤企脫困自救的一個方面。

之前煤礦特別是國有煤礦退出機制和相關政策缺失或不完善,造成了國有煤礦停不起,更“死不起”的現狀。此次,憑借政策東風,煤企無疑可將部分實力和規模、資源稟賦較差的礦井清退出市場,輕裝上陣。煤炭作為中國主體能源的地位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大部分企業可能需要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但可以引入非國有資本。

煤炭改革要打破這種壟斷。打破壟斷的手段就是煤炭資源市場化,讓更多投資者通過競爭進入,迫使煤炭產業提高全員效率、技術與管理水平,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噸煤成本。穩妥的推進煤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股權多元化,探索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

煤炭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曾經的那種依靠數量、速度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結束,煤炭行業必須轉向依靠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模式,必須轉向依靠理念創新、科技創新推動結構調整,促進轉型發展。

能源企業中誰行動的最快誰必將受益的最早。依靠國家政策支持,主動謀求轉型發展,雙管齊下,在積極發展煤炭安全綠色開采和清潔高效利用的同時,積極開拓非煤產業,部分國有煤企必將迎來久違的春天。同時油氣等等領域的能源企業也應對市場產能過剩提前未雨綢繆,做好調整結構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產能過剩,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是一種常態。

(秦京午:資深能源評論員,原人民日報高級編輯。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參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師范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專業學習,1982年獲得文學學士,同年進入人民日報,并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85年獲得法學碩士,參與創辦人民日報海外版,負責地礦、能源、機械、環保、海洋、國土等領域報道。2011年底進入中國能源網。)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