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政策及成效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6%的發展目標。為推動規劃落實,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等相關委辦局聯合發布實施了多項鼓勵政策,在政策推動下,截止2014年,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約為410萬噸標準煤,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6%左右,提前1年完成發展目標。
1.在光伏領域。2009年,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等四部門發布實施《北京市加快太陽能開發利用促進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對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按照1元/瓦·年的標準給予連續3年的補貼。政策發布之后,我市連續實施了“金太陽示范工程”、“陽光校園示范工程”,并啟動建設海淀、順義兩個國家級光伏示范區建設,截止目前,太陽能光伏裝機規模從2010年前不足3兆瓦增長到了160兆瓦,已核準和備案的光伏發電項目總規模達到380兆瓦。
在太陽能光熱領域。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發布實施了《北京市太陽能熱水系統城鎮建筑應用管理辦法》、《北京市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辦法》等政策,明確了新建居民住宅應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強制性要求。
在以上政策推動下,我市太陽能開發利用規模和水平顯著提升。截止2014年,太陽能利用總量約為183.3萬噸標準煤,“十二五”前4年,太陽能利用量年均增長6.4%,利用總量增加25.7%。
2.在地熱及熱泵應用領域。我委聯合相關部門分別于2006年和2013年發布實施了《關于發展熱泵系統的指導意見》、《北京市進一步促進地熱能開發及熱泵系統利用實施意見》,今年年內,我委還將發布實施《再生水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兩項標準。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市地熱及熱泵利用規模迅速增加,利用方式和領域不斷拓寬,在未來科技城、順義汽車產業基地、延慶新城等一批地熱及熱泵系統供暖重大工程的帶動下,我市熱泵供暖服務面積累計達4600萬平方米,占全市供熱面積的5%以上。“十二五”前4年,地熱及熱泵系統利用量年均增長20.2%,利用總量翻番。
3.在生物質能領域。受資源及環境的限制,北京市農林廢棄物等生物質能源應用發展空間較小,但城市生活垃圾等生物質能資源豐富,在《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13-2015年)》等政策的推動下,我市建成了魯家山、高安屯、阿蘇衛等垃圾焚燒和填埋氣等大型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同時建成了德青源禽類糞便沼氣發電工程。2014年,生物質能發電利用總量約為36.4萬噸標準煤,發電裝機容量累計達到147兆瓦。
4.在風能利用領域。我市以綠色奧運為契機,在延慶官廳水庫建設了風力發電工程,目前已完成官廳風電場一期、二期、二期加密、三期項目的建設,四期至八期已列入國家能源局“十二五”第三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截至目前,北京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00兆瓦,年發電量約4億千瓦時。
二、近期重點項目
今年,除了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以外,我市其他類型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1.9月25日,官廳風電場三期工程并網發電,我市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00兆瓦。官廳風電場三期工程裝機規模49.5兆瓦,預計年發電量為1億度,三期工程并網后,官廳風電場年發電量將達到4億度,相當于2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十三五”時期,我市將重點推進官廳風電場4-8期工程和昌平青灰嶺風電工程建設,到2020年,力爭風電裝機規模達到500兆瓦。
2.2月13日,我市首座大型地面光伏電站-華電密云20兆瓦光伏電站并網發電,我市實現光伏地面電站建設的新突破。該項目預計年發電量為2300萬度,相當于1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此外,延慶30兆瓦光伏地面電站預計年內也將實現并網發電,屆時,我市光伏地面電站裝機規模將達到50兆瓦。
三、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總體狀況
1.科技創新全國領先。
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研發實力雄厚,建成了風電設備及系統技術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個國家工程研究技術中心、輸配電及節電技術等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恒有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等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了企業、研發機構、產業聯盟相互促進的創新格局。在光熱發電技術、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成套裝備技術、大型風電關鍵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等領域創新優勢明顯。
2.技術服務優勢突出。
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領域,圍繞系統集成、成套設備供應、整體解決方案、檢測認證等高附加值環節,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技術服務企業和中介機構。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權威檢測認證機構的服務在國內自愿性產品認證領域排名第一,占據了國內太陽能和風能檢測認證60%以上的市場份額;華清地熱集勘察、設計、運管為一體的地熱整體解決方案競爭優勢明顯。
3.示范工程屢創第一。
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注重機制體制創新和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實現了國內多個第一。在項目建設方面,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項目(中科院延慶1兆瓦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第一個省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線監測平臺、第一個大型禽類糞便沼氣發電工程(德青源沼氣發電工程)、第一個大型再生水熱泵供暖制冷集中應用項目(奧運村再生水熱泵項目);在機制創新方面,成立了第一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技術聯盟、第一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標準技術委員會、第一個實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統計制度。此外,我市還開展了延慶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亦莊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順義、海淀國家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昌平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建設,為全市大規模推廣應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奠定了基礎。
四、下一步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考慮
在“十三五”期間,我市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在新能源領域率先推進能源體制機制創新,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融入城市能源供應體系,以發電和供熱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全面推進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地熱、熱泵供熱,有序推進垃圾發電和風電,增大外調綠色電力。初步測算,到“十三五”末期,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8%以上,成為全市能源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進一步完善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體系。
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立法。為我市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建立持續、穩定的法律環境。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積極研究可再生能源總量目標考核、配額分配、綠電交易、信息發布等制度,多管齊下推進我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同時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導向機制、信息公示機制、市場信用機制,引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場良性發展。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光伏發電、余熱熱泵等相關技術標準,逐步形成較為全面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業技術標準體系。開展金融創新。結合市金融工作局開展的綠色債券發行工作,鼓勵有條件的機構發行以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目的綠色債券,聯合市金融工作局開展金融機構和新能源企業對接,促進金融產品開發,拓寬融資渠道。
二是加快新能源微電網技術應用,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加快研究推進我市能源互聯網建設的具體措施,以分布式光伏、冷熱電三聯供、相變儲能等新能源技術為基礎,綜合大數據、信息、自控等新技術新模式,推動新能源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快落實國家能源局《關于推進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海淀、延慶等區域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落地。鼓勵在新能源微電網建設中,按照能源互聯網的理念,采用先進的互聯網及信息技術,實現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協同運行,以新業態方式參與電力市場,形成高效清潔的能源利用新載體。
三是加強合作,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北京市城市規模大,能源消費總量高,但資源有限,不能滿足全市較高的綠色能源使用需求。河北省及周邊地區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特別是張家口市正在建設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空間很大。下一步,我們將加強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合作,以延慶縣為先行試點地區,實施可再生能源清潔供熱示范項目,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同時,將北京市的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大型企業投資和項目開發能力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豐富的資源稟賦進行對接,形成良性的發展模式,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