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不斷下降、供需矛盾突出成為2015年石油行業的縮影。日前,歐佩克決定不減產后,國際油價接連暴跌。與此同時,在國內以“三桶油”為代表的石油巨頭也進行了一輪大洗牌,從5月的“三桶油”集體換帥到近來中石油宣布整合旗下天然氣管道業務以及油氣改革方案上報國務院,業內認為,隨著國企改革以及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油氣改革的實施,國內石油行業有望實現向全面市場化轉變。
業績下滑下的改革壓力
在油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國內石油業的代表“三桶油”在2015年前三季度的業績均出現下滑的狀況。數據顯示,中石油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305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5.6%,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5.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8.1%。中石化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5368.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7.3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258.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9.49%。此外,中海油業績報告顯示,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167.4億元,同比下降33.4%。
業內認為,今年前三季度連跌的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是油企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資料顯示,12月初,歐佩克宣布不減產后,國際油價接連出現暴跌,在四年來首次跌破每桶70美元重要關口后,繼續深度下跌,并跌至每桶67美元下方,成為2009年9月以來最低水平。而這對于“三桶油”的業績產生很大的影響,據了解,上游勘探開發領域一直是“三桶油”重要的業績貢獻來源。
政策助推市場化變革
除了石油企業自身的革新外,國家也針對石油行業市場化變革吹響了號角,第一輪措施就是“三桶油”換帥。
今年5月,“三桶油”官網分別發布了人事變動的消息,王宜林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王玉普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楊華任中海油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總經理職務。
有業內人士表示,除去高壓反腐下的人事動蕩因素,國企改革的加速推進是此次“三桶油”集體換帥的主要原因。另外,據新華社消息,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施子海12月11日表示,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改革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值得注意的是,“三桶油”已經加緊實施各自產業的改革。
以中石油為例,資料顯示,11月25日,中石油宣布,批準公司子公司中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對中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進行內部重組,并通過中油勘探全資子公司天津泰普天然氣管道有限責任公司出售完成內部重組后天津泰普持有的中亞管道公司的50%股權給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曼松控股有限公司。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與能源政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中石油逐步剝離天然氣管道符合國家油氣改革的方向。有業內人士也表示,這是中石油實踐國家油氣改革計劃的一小步,隨著“十三五”開幕以及國企改革速度的加快,未來會有更大的動作。
產業向市場化全面轉變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石油日前的一系列動作也表明了石油行業改革的方向,即實現行業的全面市場化。
資料顯示,已經上報國務院的《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有望放寬油氣全產業鏈市場準入,核心內容指向上游放開、管網分離和價格機制改革。“十三五”時期,油氣產業的上中下游各主要環節都將進行市場化改革,最終形成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林伯強也表示,一直以來,油氣行業的上游和管輸環節被“三桶油”壟斷,實現石油業的全面市場化,這些環節一定要有變動。“油氣勘探開發資質的條件限制有望放寬,擬實行礦權招投標制度,從申請在先改為競爭性出讓,嚴格油氣探礦權退出機制,建立油氣礦權流轉和儲量轉讓制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民營及其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市場價格更加反映市場,使資源得到更好配置。”林伯強說。
此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員范必表示,油氣產業改革就是要從不完全市場產業鏈轉向市場化產業鏈,建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市場對油氣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現代油氣市場體系,不斷提高油氣保障能力,加快能源代際更替步伐。“中國油氣產業選擇了上下游一體化的國家公司經營模式,對迅速提高油氣企業規模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少數企業的上下游一體化經營也扭曲了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成為油氣供求矛盾加劇和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范必說。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