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烏東德水電站能貢獻什么?

2016-01-14 14:11:43 5e

發電量和GDP

烏東德水電站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89.1億千瓦時。工程建成后,在滿足四川、云南兩省用電需求的同時外送華中電網、華東電網和廣東電網。通過烏東德水庫的調節,還可增加下游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個梯級保證出力14.2萬千瓦,增加年發電量2.0億千瓦時。

2014年,深圳市用電量788.68億千瓦時。兩座烏東德水電站可以解決深圳市全部用電。

2014年河南省全社會用電量達2919.57億千瓦時,占我國去年全社會用電總量的5.286%。有7個烏東德水電站就可以解決河南省全部用電。

江蘇省4777億千瓦時。12座烏東德水電站可以解決江蘇全年用電。

2014年,廣東省全社會用電量首次突破5000億千瓦時,達到5235億千瓦時,是全國首個負荷突破9000萬千瓦的省級電網,相當于13座烏東德水電站可以解決廣東全部用電問題。

有3個烏東德水電站,可以解決北京市全年用電問題。

1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33億千瓦時。烏東德水電站相當于0.8%,。120座烏東德水電站就可以解決全國全部用電。

增加就業7萬人,地方財政每年增加13.5億元

烏東德水電站位于我國西部四川、云南界河金沙江干流上,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烏東德水電站工程投資大,可拉動區域性相關產業發展,新增就業機會,改善工程周邊地區交通運輸條件。建設期間平均每年可增加就業人數約7萬人。電站建成發電后,地方財政每年增收約13.5億元。建設烏東德水電站符合當地社會及其事業發展的要求,工程社會度較高,有助于提升當地新農村和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有利于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對長江的防洪作用

大型水電站與小水電相比,具有很大的調節能力,無論是發電還是防洪。

烏東德水電站正常蓄水位為975米,具有季調節性能,是構建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烏東德水庫控制金沙江流域面積的86%,水電站防洪限制水位952米,水庫預留防洪庫容24.4億立方米,配合下游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水庫運用,可進一步提高川江河段宜賓、瀘州、重慶等防護對象的防洪標準;配合三峽水庫對長江中下游補償調度,能有效地減少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災洪量和分洪損失。

內河航運

烏東德水電站建成后,水庫常年回水長度約153公里,淹沒各類礙航灘險約50處,庫區干流以及支流部分河道水深增加、流速減小,為改善庫區通航條件,發展庫區航運創造了條件。

據了解,路徑在1000公里以上,長江航運每噸公里為0.03元左右,鐵路運輸是0.38多,公路則是0.68元多。烏東德水庫航運條件大幅改善,物流成本顯著下降。

重現藍天白云

美麗中國夢,生態建設大步行,我們追尋“綠色”的腳步從未停歇。優化能源結構、實施節能調度、重視清潔能源……一張張優秀的“綠色成績單”讓我們充滿底氣地拍胸脯“我們是綠色環保創造者,你的藍天,我會守護”。

烏東德水電站送電華東、華中和廣東電網,可明顯提高電力系統中的水電比重,改善電網的電源結構;可替代當地的燃煤類化石電站,每年可節省標煤約1220萬噸,同時可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3050萬噸、二氧化硫10.4萬噸的排放,有利于緩解地區能源供需矛盾和煤炭運輸壓力,減少大氣污染,為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作出貢獻。

啥概念?如按一棵樹年吸收二氧化碳18.3千克計算,烏東德水電站發電一年相當于“植樹”10.7億多棵。

1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33億千瓦時。烏東德水電站相當于0.7%,。140座烏東德水電站就可以解決全國全部用電。霧霾從此消失,重現永久藍天。您期待么?

烏東德水庫蓄水后,庫區人居舒適度將改善

據三峽集團工程建設管理局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環境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王小明介紹,為探索和掌握烏東德水庫建成后可能帶來局地和區域的氣候效應,三峽集團委托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開展了烏東德工程局地氣候影響評價專題研究工作,利用國際通用的預測模式對水庫運行可能帶來的氣候效應進行了數值模擬,結合該區域已有氣象觀測點的基礎上,新規劃布設了氣象站、低空探空觀測站等,加強了局地氣候監測,開展了氣壓、氣溫、濕度、云、能見度、天氣現象、降水、風向風速、蒸發、日照、地溫,以及1500米以下的風向、風速、氣溫等氣候影響要素的長期觀測工作。

觀測、研究和模擬預測的結果顯示,烏東德水庫對局地小氣候的影響程度很小,蓄水后對暴雨等氣象災害影響極小,對高低溫天氣、霧等氣象災害的出現沒有影響,烏東德工程建設不會導致區域氣候條件惡化,水庫蓄水后對沿岸人居環境基本沒有影響,人居舒適度預計略有改善。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