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對環保要求的逐年提高,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價值凸顯;與此同時,環保、新能源行業長期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其光明前景備受資本青睞。為此,新華網推出了系列報道《大資管背景下的能源金融》。近日,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董事長吳文軍接受了新華網的專訪。
隨著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戰略的不斷深化,我國參與到國際金融市場和能源市場將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必須利用能源金融一體化的契機為我國經濟安全保駕護航,保障我國能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節能降耗,規避國際風險,發展完善我國的能源金融市場結構”。吳文軍表示。
環保產業成“藍海”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壓力不斷增大,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據測算,目前全國環保產業從業單位約3.5萬家,從業人員近300萬人,產業規模已達萬億,“如此巨大的市場必定會成為資本追逐的藍海”。吳文軍稱。
在低碳環保的發展主線下,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工業結構的優化,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變成為大勢所趨,在經濟增長的轉型期,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將成為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2015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開發規模再創新高,雙雙位居世界第一。但在電力需求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僅僅依靠政策保護來解決新能源市場消納問題恐怕不現實。因此,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背景下也不得不注意,新能源必須“揚長避短”,千萬不要讓政策保護制約了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我們所接觸的項目中,國網節能服務有限公司通過利用國際先進的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和我國豐富的生物質資源,為社會提供綠色電力、消耗剩余物,為農民增收累計約100億元,累計減排二氧化碳2250萬噸。生物質發電就是以農作物秸稈和木屑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與常規的火力發電相比,不僅節能、環保、實現氧化碳零排放,最終還是要實現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推動社會節能減排,緩解城市霧霾污染的目標,對這類涉農項目誰都會感興趣的。”吳文軍稱。
資本“推手”
實際上,資本的助推作用,也使得能源產業“風生水起”。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清潔能源與技術行業全年共發生VC/PE投資案例96起,披露投資金額案例83起,共投金額12.4億美元。案例主要集中在環保行業,數量與投資額均超過50%。新能源行業的投資案例雖不多,但投資金額占總額的40%。同時,清潔能源與技術行業共發生183起并購事件,其中披露投資金額170起,披露并購金額67.95億美元。未來,VC/PE將會擴大在清潔能源與技術領域的投資。
“與農業領域其他項目相似,環保項目具有投資大、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等特點,一般市場主體主動介入較少,這就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并結合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出來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例如剛成立的亞投行設置的初期投資重點就包括能源與環保兩大領域。再如,國開行旗下的國開發展基金斥巨資投向新能源環保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國開發展基金要求的年回報率僅為1.2%,且投資期長達10年。”吳文軍認為,這類投資對于增強環保企業的資產流動性、改善資產負債情況等必將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
創投機構對能源環保行業的投資,也歷經了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2007年、2008年,社會資本紛紛涌入能源環保行業,但2008年至2012年投資金額和投資數量均開始大幅減少,很多機構在能源環保的投資項目中鎩羽而歸,并沒有取得預期的回報。主因為2007年、2008年左右,能源環保受到社會資本的強烈關注,許多創投機構均將能源環保行業作為投資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每一個行業均存在投資的周期和節點,過去幾年,恰好遇到能源環保行業高峰后進入低谷時期,因此大部分創投機構在能源環保領域的投資,并沒有取得比較好的回報,許多創投機構均將能源環保的投資團隊撤銷,在行業中,目前只有少數機構還保留能源環保領域的投資團隊。“近兩年,能源環保行業的投資環境、投資周期均開始好轉,這個領域的投資是可以實現較好的回報的,而能源環保行業的發展目前最需要的也正是資本的推動”。
能源金融迎契機
事實上,能源金融是能源與金融相互融合的一種新的金融形態,是傳統金融體系與能源系統的相互滲透與融合而形成的新的金融系統。能源與金融的結合有利于拓寬能源產業融資渠道、吸收社會資金,也有利于完善市場結構,提高市場效率。
能源金融實現了能源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不斷的優化聚合,從而可以起到促進能源產業和金融業協同發展的作用。在能源與金融的良性互動發展過程中,能源產業發展促進了金融業的創新與合作,同時也產生了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國內能源大發展的現狀面臨著巨大的資本需求缺口,這正是國內能源金融迎來大發展的機遇。金融市場的周期震蕩和國際原油市場的巨大波動都對風險控制提出了巨大的要求,而如何建立有效的風險監控機制成為國內能源發展的基石。
對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能源環保領域的政策利好。吳文軍表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要使能源環保領域得到真正的發展,國家的政策引導至關重要。此次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了“綠色中國”的發展理念,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和能源體系,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推進綠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既從綠色中惠民,又從綠色中富國,規劃建議全景式的部署印證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從企業角度看,清潔能源及技術行業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早期依靠政府補貼,基本能存活,融資需求小;而在中后期,想進一步發展壯大,需要資金、渠道等多方面支持。從投資者角度看,由于清潔能源及技術行業具有較高技術壁壘,介入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為盡可能規避風險,投資者也更傾向于投資中后期企業。
“在環境治理壓力和資金瓶頸的矛盾面前,各級財政部門大力推廣PPP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地方政府的資金難題,使環保產業在2014年和2015年得以迅速擴張。2015年是PPP模式大力發展的一年,多家環保類上市公司借助政策春風都簽訂了大金額的生態環保類PPP項目合同,訂單總金額已超過500億元,這顯然又是一單政策紅利的具體體現。”吳文軍表示。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