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擺脫工業文明的高碳標志

2016-01-21 15:19:37 《能源評論》雜志   作者: 莊貴陽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文明發展形態,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從戰略高度指明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直指生態文明。

隨后,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制度措施,“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得到確認,低碳轉型成為了中國的頂層設計。

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

人類文明形態的變遷可以從對大自然的認識角度探尋脈絡,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人們對大自然的態度有明顯的差異性。農耕文明時代強調敬畏自然,強調“天人合一”。工業文明的行為準則是馴服自然,榨取自然界的一切為人類文明服務,這也產生了人類無窮的欲望與自然界有限的資源與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到了生態文明階段,人們追求的是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條件下,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階段,我們正處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換的時期,所以兩種文明的發展范式在我們身邊都能找到例子。工業文明的發展范式以功利主義為基礎,以技術革命為動力機制,追求利潤最大化和財富的積累,它的發展是沒有邊界、沒有剛性約束的,生產方式是線性的,遵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模式。在這個階段,社會的能源基礎為化石能源。一旦進入生態文明,發展范式會完全不同,人類所追求的將是社會公正與生態公正,最終目標是可持續的社會繁榮,強調和諧與創新的驅動作用,進行生產時能夠意識到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因此生產方式以循環經濟為主,消費模式也會向適度、低碳、健康等維度靠攏。在生態文明階段,人類的能源基礎轉向了可再生能源。

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是如此之不同,以至于在現今這個處于轉型期的時代里,人類社會在倫理基礎、價值來源、目標、動力機制等各個方面存在諸多沖突與矛盾。

解決這些沖突與矛盾,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需要從轉變理念開始。其實,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非常值得深入學習與體會,它很好地詮釋了向生態文明的過渡的不同認識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強調只要經濟發展,就無需去過多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造成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重問題,在第二個階段,“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人們開始注意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還只是就生態談生態,并沒有從全局的高度認識這個問題;到第三個階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們意識到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生態優勢可以變成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人類進入了一種更高的境界,即進入了生態文明階段。

中國有強烈的碳減排愿望

生態文明不是簡單地對工業文明進行否定或者替代,而是利用新的理念和原則對工業文明進行整體改造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強調的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的是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在實現路徑上,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其中,低碳發展至關重要。低碳經濟理念的產生,是基于一種后工業社會的假設,碳排放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約束性指標之一,追求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絕對脫鉤。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消除工業文明的高碳標志。

在向低碳經濟轉型方面,中國有強烈的意愿,多位國家領導人都曾作出過降低碳強度的表態。在剛剛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鄭重地向全世界作出承諾:中國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這是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最核心目標。

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行動共識主要可以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防范氣侯風險;第二;節約資源,第三,保護環境;第四;提升低碳競爭力。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報告顯示,人類活動導致了近60年以來一半以上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氣候變化的影響有正有負,但以負面影響為主。就全局而言,避免走到全球氣候到達發生災變的臨界點已成為有歷史眼光和責任心的人們必須擔當起來的使命,也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政治驅動力。

在資源消耗方面,中國目前的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球10%,但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約占全球的20%,居世界第一;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了60%。無論是基于能效角度,還是基于能源安全問題,都要求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保護環境可能是四個行動共識中與人們日常生活貼得最近的一個,北京市的霧霾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在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全民公敵的情況下,它也必然成為了中國向低碳經濟、環境友好型社會轉型的驅動力。

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最后一個行動共識是,它可以讓產業更加具有競爭力。從工業革命到現在,全球一共經歷了六次創新浪潮。每一次創新浪潮中,哪個國家在核心競爭領域占據了制高點,它就會在隨后的全球經濟中處在領先地位。進入21世紀,競爭的焦點和主戰場已經轉移到資源集約利用、綠色化學、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為了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中國工業向低碳轉型是必然趨勢。

以城市為主線促進低碳發展

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說,城鎮化是一個核心話題。麥肯錫曾經發布預告稱,到2025年,中國將有70%的人生活在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里面。城鎮化速度之快,轉移人口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種情況下,以城市為主線促進低碳發展,顯得尤為而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時間里,中國城鎮化采用的是粗放外延的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資源環境代價大,不可持續性問題突出。在中國,很多建筑物修建后不到30年就被拆除重建,造成了非常大的資源浪費。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3年,中國在三年間年耗的水泥量比美國過去一百年的消耗量還多。目前,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城市當中處于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中國的城市發展與低碳還相去甚遠。

在未來,如何避免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被高碳鎖定是中國必須關注并解決的問題。

政府方面已經展開了相關嘗試,采用頂層設計與試點示范相結合的模式解決相應問題。2010年和2012年,國家發改委分兩批組織開展了42個低碳試點省區和城市。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低碳發展理念的轉變、發展方式的轉型、管理模式的變革、發展機制的創新和發展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下一步,政府部門將在進一步加強城市間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政策措施聯動、減排技術和經驗的交流與共享方面進行更多努力。這將有利于現有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促進技術和城市管理模式創新,讓各個城市更好地承擔起它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責任,推動在國家層面甚至全球層面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性戰略。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生態文明 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