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正遭遇“三座大山”。據統計,“三北”地區乃至全國棄風、棄光加劇,新能源企業最高限電達79%。
“棄光最高達三成、補貼欠發兩年半缺口400億元、用地問題顯在化這‘三座大山’短期難除。”在近日召開的光伏行業2015年回顧與2016年展望研討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稱,“新能源與化石能源的利益博弈、可再生能源全額收購沒能有效落實、電網建設不配套是限電重要因素。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限電問題短期內無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棄光、棄電加劇,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又在哪里?
西部規劃急進配套建設滯后
甘肅新能源是整個西部地區的縮影。在陜西、寧夏、青海、新疆等多個省區,同樣在規劃著一輪新的大發展。然而,電廠與電網的建設規劃不一致,特別是特高壓項目審批緩慢,讓大鋪攤子的西部新能源普遍面臨著上網困難、大規模棄電現象。
“一個風電項目建成需要1年,光伏發電廠則更快,半年左右時間就能完工。但是一項330KV的電網工程建設最短也需要兩三年,三者之間不成比例,因此電網建設需要做到提前規劃。”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葉超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面對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0.5%的形勢,西北地區發電量全額上網的預期幾乎不可能實現,“用電增量幾乎為零,犧牲火電企業發電小時數來提升新能源發電利用率,這在任何地方政府看來都是為難的選擇,畢竟傳統能源在某些方面有著更大的‘勢力’。”
據悉,目前,電力運行調度很大程度上延續傳統計劃方式,各類電廠年運行小時數主要依據年發電計劃確定,各地經濟運行主管部門甚至對每一臺機組下達發電量計劃,由于火電年度電量計劃為剛性計劃,火電企業和地方政府不愿意讓出火電電量空間,調度為了完成火電年度計劃不得不限制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電量空間。這種“計劃”方式,不能適應新能源波動性特點和需要,無法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先上網。
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全國“棄光”問題較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和寧夏四省區,其中甘肅棄光率達到30.7%,新疆為22%。造成棄光問題的直接原因有:一是西北地區光伏電站建設速度明顯加快,缺乏統籌規劃,與輸電網和市場缺乏配套,存在一定的無序現象;二是光伏發電建設規模與本地負荷水平不匹配,市場消納能力有限,同時電站建設與配套電網的建設和改造不協調;三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指標,對于國家發展新能源的政策法規視若無睹,電力市場化改革舉步維艱。
此外,王勃華認為,土地性質及土地稅費的問題也顯在化,由于相關部門評定標準不一,耕地占用稅、土地使用稅等影響推高了光伏發電造價成本,而且地方性的贊助和產業投資比比皆是,一些地方甚至把項目分配給關系戶。“如果長此以往下去,新能源行業將整體陷入惡性循環,調整產業結構也會淪為一紙空談。”
擺脫依靠補貼創新降低成本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15年1—9月,我國光伏相關行業投資807.9億元,同比增長35.8%。據悉,為了進一步推進產業發展,今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還將通過實施“領跑者”計劃、競爭電價政策引導企業降低光伏成本。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國光伏市場雖然面臨局部地區限電、補貼拖欠等問題,但通過提升可再生能源附加、優化電站指標規模發放等方式將逐步解決,預計2016年我國光伏裝機在“領跑者”計劃和電價下調帶來的搶裝驅動下,全年光伏裝機市場將達到20GW以上。
國家發改委去年10月下發的《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討論稿中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期間,陸上風電、光伏發電的標桿上網電價將隨著發展規模逐年下調。其中I類地區將由目前的0.9元/千瓦時逐年下調至0.72元/千瓦時。上網電價的下調也倒逼企業盡快通過技術的進步來降低成本。
事實上,大部分的光伏企業已經逐步實現由“制造”向“智造”轉型。在上游智造環節,市場目前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龍頭組件企業基本上處于滿產開工的狀態,而二、三線的光伏企業訂單較少,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行業內部已經達成了“不創新就被淘汰”的共識。
據了解,龍頭組件企業均設有研發實驗室,不少企業已經取得了技術方面的突破;部分企業已經實現了設備的智能互聯,減少了人工的投入。天合光能單晶硅的實驗轉化率已經達到24.4%;企業4年前生產1.6GW的組件需要1.5萬人,現在生產6GW的組件僅需要1.2萬人。企業已經有10項產品、技術創造突破紀錄。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高紀凡曾多次表示,新能源產業的核心是通過技術的進步、創新降低成本。能源變革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的智慧利用兩部分。“天合一直把合創智慧能源作為企業發展的基本戰略。”
上述業內專家也認為,通過技術升級,降低成本,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平價上網是推進能源革命的關鍵因素。因為只有可再生能源實現平價上網,擺脫依靠補貼的局面,才能夠實現大規模的應用。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