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光伏電站對于外界大部分民眾而言,還是比較稀罕的物事時,對于寧夏、安徽、山西等省和自治區的很多村民來說,卻已習以為常了。鄉村的屋頂上、空地上、山頭上,甚至菜地里到處遍布光伏電站。在更多的村民看來,這個曾經“遙不可及”的裝置已經變成他們的“致富好幫手”了。
自2014年10月推出后,光伏扶貧一度成為熱詞,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不僅將撬開農村光伏市場,成為精準扶貧的新途徑,更是轉變能源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助推器。
昔日“堂前燕”飛入百姓家
安徽省金寨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但同時也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貧困山區縣。而在這個猴年春節,很多山區村民都一改往年貧困的風貌,年過得是有滋有味。
“我家裝光伏電站已經一年多了,截止到正月十五,已累計發電3000多千瓦時。按照一千瓦時電量創收約1元計算,電站已為我掙了3000多元錢。”村民王宇說。而這個光伏電站的使用年限是20多年,這就意味著,他在以后的20余年里,平均每年可穩定獲得約3000元的“賣電”收入。
“我也能靠賣電來賺錢!”這是王宇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來自國家扶貧辦的數據顯示,在我國832個貧困縣中,有451個縣年平均有效日照時間超過1100小時,適合發展光伏扶貧產業。
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看來,因農村擁有比較多的空閑面積,在農村中發展分布式光伏最有前景。
據李俊峰估算,如果按照國家規定的1.2元/度計算,以山東為例子,1千瓦可以發1250度電到1300度電,由此計算,一家如果裝4個千瓦的太陽能,大概是5000度電,則可達到6000元錢,那至少可以有1200元到1500元的純利潤。
早在2014年10月,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確指出,我國將利用6年時間,即到2020年,開展光伏發電產業扶貧工程。
方案表示,一是實施分布式光伏扶貧,支持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貧困縣)內已建檔立卡貧困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增加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二是片區縣和貧困縣因地制宜開展光伏農業扶貧,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或設施農業等建設光伏電站,使貧困人口能直接增加收入。
王宇顯然趕上了好時候。2014年11月底,由金寨縣扶貧和移民開發局、金寨縣供電公司等單位合力為王宇建設的3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投運。陽光照向光伏板后,源源不斷地變成電力、變成錢,再變成王宇一家三口人的衣食。
光伏企業新機遇
在《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發布不久,國家首批光伏扶貧試點工程在寧夏、安徽、山西、河北、甘肅、青海6省區30縣同時進行,并邀請一些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的企業參加試點工程,這一舉措也給光伏企業帶來一次新的機遇。
2015年3月,在國務院制定的《光伏扶貧試點實施方案編制大綱(修訂稿)》中指出了一系列針對光伏企業的金融優惠政策:地方政府對戶用和基于農業設施的光伏扶貧工程給予35%初始投資補貼,對大型地面電站給予20%初始投資補貼,國家按等比例進行初始投資補貼配置;同時光伏扶貧工程在還貸期內享受銀行全額貼息。
這樣的優惠政策對光伏企業無疑打了一劑強心針。
2015年8月,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寧夏銀川永寧縣,打造的銀川永寧光伏示范園區一期30MW項目順利并網,園區正式投入使用后,當地100戶、30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昌盛日電董事長李堅之告訴記者,該項目總體規劃200MW光伏大棚項目,總投資24億元,占地面積1萬畝。未來,該產業園的運營及功能將不斷完善,有望惠及總計1900戶、3000余名村民的就業及生活。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可實現發電年產值2.43億元,在農業用地上每年也將實現工業利稅5800萬元。
2016年,山西呂梁市與省內最大的光伏電站投資商晉能集團,在光伏扶貧合作中探索出企業投資、農民受益、政府扶貧公司托底的合作模式。
呂梁市規劃,在全市10個貧困縣1000個貧困村全面啟動光伏扶貧電站建設,兩到三年內,光伏扶貧電站覆蓋全市1346個貧困村,每個村每年七八萬元的光伏扶貧資產性收益。48萬貧困人口,每人每年能有600到800元的光伏扶貧收益。
從輸血到造血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貧困地區能源開發建設推進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精準光伏扶貧工程,在現有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光伏扶貧的范圍。
《意見》提出,將在光照條件良好的15個省(區)451個貧困縣的3.57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范圍內開展光伏扶貧工作。到2020年,完成20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光伏扶貧項目建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的目標。
作為精準扶貧的創新應用模式,這意味著光伏扶貧未來五年將迎來快速發展。
但也有不少專家指出,光伏扶貧“是很復雜的事情”,意義重大但很艱巨。“需要找到一個可持續、各方共贏的路子。”
在李堅之看來,各方共贏的路子便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利用光伏技術使農民成為創業中的一員,從輸血式扶貧變成造血式扶貧。
在青島即墨普東中心社區,還有一個新的名字——光伏小鎮。這個小鎮里的農民春天種花生、玉米,秋收后種小麥。60歲的孫允堂家里有10多畝農田,幾個月前,孫允堂還承包了一個光伏大棚種蔬菜,只要管理得當,一個大棚年收入達10萬多元。他也成了時下流行的“農業創客”。
這個“農業創客”孵化器位于即墨大沽河流域光伏農業園區,整個平臺占地9000畝,擁有100多個光伏大棚,由昌盛日電與青島城投共同投資建設。
昌盛日電依靠“政府扶持+企業搭臺+扶貧戶唱戲”的模式,將光伏發電與優勢農作物有機結合,園區內既有昌盛日電和旗下的專業農業公司經營的部分,也提供給本地的農業專業化企業經營,同時還用于農業創客孵化。農民進入園區就業或創業,在不離鄉、不離土的情況下實現收入大幅提升,擺脫貧困狀態。
李堅之表示:“光伏農業在諸多光伏應用中與扶貧工作結合最緊密、互補性最強,在土地資源有效利用、降低農業設施初始投入、加大農業規模化經營和一二三產聯合等方面對扶貧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使企業和農戶實現共贏,也真正實現‘造血式扶貧’的目標。”
像孫允堂一樣,普東有100多位農民租了光伏大棚,加入到創業行列中,他們也成為“農業+光伏”這個模式下新的生態圈中的一環。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徐曉東認為,“農村光伏應該看成是轉變發展模式的一種表現,或者是切入點。它實際上是未來城鎮化過程中能源的一種新道路的組成部分,是改變我們國家能源結構、轉變發展模式的一種組成部分。”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日前發布,“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成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最大亮點。
李堅之說,“這是中央連續第三年將‘推進現代化農業’寫入一號文件標題,這意味著我國正著力于從根本上提升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我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光伏將推動綠色高效生態農業大幅發展。”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