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困地區積極推廣光伏扶貧工程,是實現產業與項目有效結合的扶貧新路子,能讓貧困戶月月有收入、年年有經濟來源。”3月2日下午,面對本報記者,住川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提出了“用光伏產業推動我國精準扶貧”的建議。
如何實現“造血”功能,讓貧困群眾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是解決長期脫貧問題的關鍵。劉漢元說,光伏扶貧具備“造血”功能,可以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農業設施等建設光伏電站,以發電收益、土地租金或新增就業等方式直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劉漢元介紹說,2015年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確定在河北、甘肅、寧夏等6省區開展試點工作。其中,以安徽省國家級貧困縣金寨縣取得的光伏扶貧成績尤為突出,目前該縣為貧困戶共計建成2008座分布式光伏電站,電站平均設計壽命25年。實施項目的貧困戶只需安裝一套3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日均發電10千瓦時至15千瓦時,按照“自發自用”每千瓦時可獲國家補貼0.42元、“余電上網”每千瓦時按標桿電價0.9709元計算,每個貧困戶每年可獲收入3000元左右。“建議國家及各地政府按照比例,及時將光伏扶貧補貼資金直接用于光伏項目的初始投資建設。”劉漢元建議,由民政部門統計貧困戶受益名單,并在實施前、中、后加強監督審核,最后由國家電網負責將光伏扶貧項目并網發電后的電費收益進行網上支付,或按照民政部門統計的受益名單,按結算周期及時向貧困戶直接進行分配和支付,避免產生補貼和收益分配的拖欠問題。
劉漢元還建議,在西部地區大力推廣光伏扶貧項目,并與當地農業發展密切結合,鼓勵農牧民以符合條件的地面資源出租、入股分享項目收益。“貧困地區往往存在電壓不足、線路薄弱等問題。電網作為最基礎的設施之一,不應成為制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短板中的短板。”劉漢元建議大力開展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優先為貧困戶的光伏發電項目提供并網接入、計量電表安裝等配套服務。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