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歷來都包羅萬象。民生的諸多領域一個個數下去,總得有主線和重點。今年兩會,大家的民生關切逐漸聚焦于兩處——環保和城鎮化。歸根結底,是因為這兩件事都觸碰深層矛盾,也迫切需要改革。
環境保護,不只是“重視”就夠
環保部記者會,記者提的十來個問題,有至少七個提及霧霾污染。從兩會開幕到現在,各種場合皆議環保。但環境保護,不只是“重視”就夠。它引發的深層思考,至少有這么三個:
其一:一個發展中大國搞環保,或許跟發達國家不一樣。“發展中”意味著你不能停下發展來搞環保。會間有記者發出疑問,為什么不唯GDP論英雄了卻還要定7.5%的GDP增速,為什么工業排放對空氣那么有害卻還要繼續搞工業化、城鎮化?恐怕很多人都有此問。這就是“發展中”的必然:中國還不富裕,就業壓力太大,沒有足夠GDP,就沒有足夠就業崗位,而要想形成足夠GDP,未來幾十年還主要靠工業化、城鎮化。
其二:搞好環保,主要靠法律約束、靠行政命令還是靠市場調節?強調環境保護上的政府責任,是極其必要的。然而市場經濟之下,政府已經很難也不該再主要用行政命令來達成環保目標。一個企業多燒煤還是少燒煤,政府其實不該用行政命令去管的。企業的壓力應該主要來自于兩方面:環保門檻、經濟杠桿——前者約束其排放,后者約束其錢包。此處,深層改革的目標是把具體的法律約束、適當的行政約束和有效的市場調節,促成一種合力。
其三:環保之事,不能人人都推給別人,而需人人從己做起。對政府環保履責的公共監督,還需加強。然而,無論治理大氣還是治水,如果人人都把責任推給別人,自己一邊罵著霧霾一邊開著大排量的SUV,一邊抱怨喘不上氣一邊興致盎然地放鞭炮,那么這環保也終究是鏡中月水中花。
“3個1億人”觸動三個改革關鍵點
環保不是一個道德制高點,只要站上去喊一喊就行了。這三個思考,代表委員公眾正在展開。另一條民生主線,也是改革命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再次提及“3個1億人”的目標。往深層一議,就會發現,它觸動了這么三個改革關鍵點:
“讓1億人進城落戶”,那就意味著他們要和現有的約5億城里人一起,6億人來統籌分享城里的公共服務蛋糕。用改革語言來說,這叫“公共服務均等化”,三中全會所部署改革中的核心動作。
“讓1億人完成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這需要各級財政投入,但財政投入沒有能力“包圓兒”,還得動員各種社會力量來干這個事。靠什么動員?顯然不是喊口號,而是靠能提供合理利益回報的機制。
“讓1億人就近城鎮化”,就需要把更多的就業崗位送到農民“就近”的地方。農民在家門口踏實地找到工作崗位,才可能踏實地過日子,否則還得“遠走高飛”。
3個“1億人”影響的是13億人的切身利益
3個“1億人”,牽動了多少改革,遠不止是城鎮化本身的事情,也因為要在改革深處統籌考慮原有城里人的公共財政蛋糕,考慮產業布局的全面調整,事實上將影響到幾乎所有13億人的切身利益。
從環保和城鎮化兩條主線看進去,你就會發現,改善民生不只是政府給老百姓花錢那么簡單。這是一個全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也是一個全社會利益的再調整,更是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各種角色的重新定位。兩會上的熱議,關鍵點皆在此。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