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的時代堪稱“能源時代”。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能源,世界能源形勢的熱點問題更是舉世矚目。
化石能源在較長時期內仍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源基礎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總消費量約為134億噸標準煤,其中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能源占85%,大部分電力也是依賴化石能源生產的,核能、太陽能、水力、風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熱等能源僅占15%?;茉磧r格比較低廉,開發利用的技術也比較成熟,并且已經系統化和標準化。雖然發達國家遭受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打擊后,千方百計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但是今后2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將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長;煤仍然是電力生產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梢娀茉慈匀皇俏覀冊谶@個星球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能源基礎。
有統計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費量將是目前的3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世界各國能源消費量與GDP的增長程度有密切的相關性。從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來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間,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GDP超過10000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費量放緩。我國正處在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的起步階段,石油需求增勢強勁,預計今年原油消費量為2.7億噸,2020年將達到4.0-4.5億噸;而我國是一個人均能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人均石油、天然氣、煤炭可采儲量分別占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對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將超過1/2,供需矛盾相當尖銳。
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和能源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困擾人類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特征,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對環境的污染這兩個老問題依然困擾人類。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特征,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離我們越來越近。因為作為能源主體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總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測算世界石油總儲量為1.15萬億桶,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可供生產41年。作為世界石油龍頭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儲量達2500億桶,日產量800多萬桶,分別占世界石油總儲量和總需求量近1/4和近1/10。這個國家以“我們每天為世界提供石油”作為使命,在過去30多年間確實起到世界石油供應穩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級職員私下表示:“我不知道這種情況能夠持續多久。”因為沙特老油田已經接近產油高峰期,而開采新油田的難度非常大。世界各大產油國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產量僅是其高峰時的1/5,美國石油開采量每年下降3%,傳統的石油出口國印度尼西亞甚至一度需要進口石油應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于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加拿大油砂和幾處深海大陸架。這種狀況加劇了人們對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機感。近年來國際市場油價持續走高,很大程度是這種危機感的直接反應。
目前以煤炭、石油為主的世界能源結構帶來全球性能源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為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氣體排放等。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城市大氣污染已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在歐洲和北美也出現了超越國界的大氣污染,形成了廣泛的環境酸化,上千個湖泊的湖水酸度達到了不能支持魚類生存的程度,酸性氣體所造成的腐蝕損失,每年高達10億美元。我國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結構也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變暖,200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一年,因此聯合國呼吁各國簽署《京都協議書》,以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做出積極響應,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國,出于自身經濟擴張的考慮,拒絕簽署《京都協議書》,使國際社會同溫室效應問題的斗爭舉步維艱。
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現多元化態勢,世界石油市場結構新一輪大調整拉開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將枯竭和環境污染這兩個老問題受到全人類的特別關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場結構新一輪大調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業歷經近150年的發展,到20世紀末形成了從西北非經中東、里海、中亞、西伯利亞到遠東的石油儲產區域和以北美、西歐、東亞為主的世界石油消費區域,兩者供需關系嚴重錯位和失衡,導致以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與以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阿拉伯為首的中東產油國家的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強強抗衡”成為上世紀后30年石油地緣政治的主旋律。以往歷次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都是石油地質大發現帶動的,美國油田、巴庫油田、中東油田、北海和墨西哥灣油田的相繼發現,都使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為之一變,世界石油市場結構隨之做出相應的大調整;然而進入本世紀,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之后,世界石油地緣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并引發世界石油市場結構的大調整。
這次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涉及需求結構調整、供應結構調整、資本結構調整和新石油儲產中心開辟等石油領域的方方面面,其時間持續之長,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現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雖然發達國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導世界石油需求市場,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石油消費量將追超發達國家。
石油供應多元化。歐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場仍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國際油價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歐佩克產油國發展勢頭強勁,俄羅斯的能源大國地位得以確立,挪威、加拿大等國的傳統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將逐漸突出,石油供應國形成“群雄并立”的格局。
石油資本多元化.世界石油產業被西方幾大石油公司所壟斷的局面將被打破,發展中的地區大國全力支持本國石油公司在全球爭取石油開發、生產和銷售的份額,招商引資將是各產油國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選擇,聯合開發將是各石油公司規避海外投資風險的最佳策略,區域合作將是各石油需求國趨利避害的當務之急。
這樣的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需求激增的拉動。人類在過去150年已經消耗了9500億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總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現代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消耗的。進入本世紀,隨著工業的新一輪增長、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能源消耗量也出現“加速度”的趨勢,歐佩克預計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將比去年增加200萬桶??梢哉f需求激增拉動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供應風險的激勵。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產能力略有節余的表象下面,孕育著種種危機,包括世界石油產量將越過頂峰而呈下降趨勢;全球石油地質儲量連年增加,但是可開采的商業油源卻呈下降趨勢;新油田的開發需要大投資、長周期和高風險等等,導致世界石油供應不確定的風險凸顯。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緣政治風險,諸如巴以沖突加劇、伊拉克局勢動蕩和恐怖襲擊對石油設施的破壞,都促使各國加強石油生產、運輸、貯存的安全措施,爭取多渠道的穩定油源,并且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以確保石油供應??梢哉f石油供應風險意識激勵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世界各國紛紛制定能源安全發展戰略
如今,依然困擾人類的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世界能源結構帶來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環境污染問題以及隨著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態勢和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的展開,使能源問題已經上升為一個國家能否安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社會經濟的重大戰略問題,各國都從安全和發展兩個方面制定了國家能源戰略。
首先,各國將石油保障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了減輕對歐佩克石油的依賴,轉而開辟西非、中亞和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的新油源;中國、印度、東盟、韓國、巴西等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集團積極尋求多渠道石油來源;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老、新產油國都把石油作為本國經濟騰飛的“金鑰匙”,紛紛制定了“石油興國”、“石油強國”的戰略;世界各國都對石油運輸保障和戰略儲備予以高度重視,例如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日本、美國等國都在建設長距離輸油管線,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聯合維護馬六甲海峽安全,中國和印度籌建石油戰略儲備設施等等。
其次,界各國都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將合理利用和節約常規能源、研發清潔的新能源和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基本國策,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有效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的目標,從而形成如下發展趨勢:
高新技術成果在能源工業迅速推廣應用。能源工業正在由低技術向高技術過渡,新技術已迅速地滲透到能源勘探、開發、加工、轉換、輸送、利用的各個環節,例如自動化生產設備使煤礦開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藝和新技術促進了深海油田的開發。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節能、潔凈環保的方向發展。全球范圍的節能技術革命已經展開,各國都在通過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來降低能源需求量,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機動車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潔能源技術迅速提高,各國紛紛推進清潔煤計劃。
天然氣的開發利用迅速增長并且前景廣闊。天然氣儲量豐富,迄今僅開采了全球總儲量的16%,而且污染較小,可以作為石油的替代品,消費量將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有望超越煤炭成為第二大能源載體。天然氣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體天然氣,測算儲量是化石能源儲量的2倍,而且雜質少,無污染,是一種新型的清潔能源。日、美等國已經獲取了天然氣水合物的樣品,我國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有望繼石油之后成為人類的又一支柱能源。
各種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引人矚目。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發迅速展開,尤其是美、日、中等國都在大力開發氫燃料電池技術,使用氫燃料電池的汽車樣機已經上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將出現氫燃料電池的公共汽車。到本世紀中期,人類有望進入“新能源時代”。
核能的開發利用重新受到重視。由于技術的進步,核電站的安全性、核廢物處理等難題得到解決,中國、芬蘭、美國都著手建設新一代核電站,國際原子能機構實施了先進核燃料計劃,日、法、美、俄等國推動了核聚變能的遠期商業應用,核能將進入新一輪發展期。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