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能源發展新趨勢,在長期實施技術模仿和跟隨戰略后,中國必須發揮后發優勢,迅速在技術升級方面取得突破,改變未來競爭態勢,這是在新常態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
2012年以來,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凈出口需求的增速持續下滑,其疲弱態勢不斷拖累經濟下行。深入觀察分析以后發現,在需求疲弱現象的背后,存在著大量供給方面的因素,產能過剩、市場交易數據下滑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后掩蓋著有效供給能力不足、供給方式落后問題。
當前,中國需求結構已經升級,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但供給結構和供給方式仍然停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和本世紀初的狀態。技術裝備水平進步遲緩,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產品結構遠遠不適應迅速變化的需求升級,出現供給制約需求實現的特殊矛盾。
因此,升級供給結構,提升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是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而提升有效供給能力的關鍵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升級換代。對于能源行業而言,尤其如此。
有待能源技術突破
能源在經濟系統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扮演了關鍵角色。第一次蒸汽機革命使人類進入化石能源時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類擁有了電力能源,第三次科技革命則帶來了原子能。人類能源使用方式和技能的提升以及新能源種類的出現,與生產生活的進步相伴相生。第四次科技革命也不會例外,能源領域的革命性突破必然會成為重點內容。
從供給的角度觀察,能源的轉型將面臨幾大新趨勢:一是在一次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將逐步加大,甚至可能最終替代化石能源;二是在非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下,化石能源的動力屬性將逐漸消退,回歸原料屬性,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等領域將迎來更廣闊的前景;三是化石能源的動力屬性逐步消退,非化石能源必須轉化為電能加以利用,因此動力結構優化為電力將屬必然;四是能源消耗有減有增,即單位GDP能耗將隨著能源效率的提高而降低,同時生活中電氣化水平也會相應提升,居民用電量將持續增大;五是通過電網的數字化、智能化,自主運行、自我優化,電力生產與消費都將更加精準化和精細化,資源利用將更加集約、高效,決策判斷將更加具有前瞻性。
在這些趨勢的實現過程中,能源供給結構將不斷優化,而技術升級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因素。
當前正處于"工業4.0"的初始階段,世界各國正在技術創新領域進行突破,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工業升級。在長期實施技術模仿和跟隨戰略后,中國必須發揮后發優勢,迅速在工業技術升級方面取得突破,改變未來競爭態勢,這是在新常態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是經濟邁向中高速和中高端的關鍵和基礎,沒有工業技術支撐,經濟只能在中低端打轉,處于全球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下游。
發力高端裝備制造
在能源領域,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以及核能、智能電網等行業的發展都需要高端裝備支撐,因此,相關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不容忽視。盡管數據顯示中國近幾年高端制造成就呈上升態勢,但整體而言,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與美歐日有很大差距,成為國際競爭力的短板。例如,在風電設備行業,在總體過剩的情況下,風機組成控制系統仍然基本依賴進口。
因此,未來政策取向還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為提升技術水平、發展相關高端制造業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組織實施裝備制造業技術升級專項計劃,集中國家優勢資源,培育特色裝備制造基地,發揮產業鏈輻射效應,提高重大技術裝備成套能力,落實有關稅收、補貼政策,在若干領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二,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品種,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支持裝備制造企業升級改造。如建立創新研究、產業孵化方面的支持基金,為相關企業上市創造寬松環境,引導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向高端裝備制造及裝備制造業升級領域傾斜等等。
第三,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所需關鍵技術,提高產品生產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廣先進工藝技術,推進制造過程信息處理、生產控制、資源管理、質量檢測、環保處理等典型環節的流程化再造,搭建產業技術和創新服務共生性平臺,為關鍵制造裝備研發和技術成果轉化提供便利。
第四,依托國家相關人才工程、計劃,培養、引進裝備制造業尖端人才、急需緊缺專業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提升裝備制造業人才國際化水準的同時,發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職業院校和其他培訓機構的平臺作用,增強人才的實用性和創造力。
第五,推動中國外貿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形成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所謂"優進",就是從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根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有選擇地向發達國家開放高端裝備市場,積極引進短缺的材料、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零部件;所謂"優出",就是不僅要出口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還要推動產品、技術、服務的"全產業鏈出口"。通過中國企業與技術先進、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的全面競爭與合作,倒逼其不斷提高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