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能源行業,真正可靠、效應無偏的轉型升級出路,應是通過改革,以經濟杠桿手段為主,讓市場力量在資源配置上,充分發揮優勝劣汰的作用。
最近二十年里,經濟生活中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創新案例,多是由新技術革命潮流所引出、在供給端實現更新換代的一系列事件,例如大家稱道的蘋果產品,以及"互聯網+"等。
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互聯網金融,我們特別強調"用戶體驗"。而這種升級換代的感受,被奇虎360CEO周鴻祎稱為"顛覆性創新",它是一種在供給端發力,且有決定性意義的創新。
當然,需求的原意不應該被否定。人活著就會有需求,有需求才有各色動機和滿足需求的創新活動。但當社會化大生產進入全球化階段,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行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上就不只是一呼百應,而是一呼萬應、一呼億應。一個產品可能迅速風靡全球,給用戶帶來人本主義視角上常說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對這種用戶體驗的追求聯系著"升級換代"式的供給創新,也是能源從業者在2016年的首要課題和進取目標。
在能源行業,供給側改革強調結構優化導向,即是通過清晰的、力求有效的結構優化措施,使其更適應人本主義基點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不良鏈條因何而生
盡管存在國情、資源稟斌、階段特征等不可選、不可抗因素,但制度機制方面的重大缺陷,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惡化難辭其咎。
當前,我國一般商品比價關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基本實現市場化,但在能源領域,卻存在著嚴重的比價關系和價格形成機制的扭曲、非市場化狀態和由此引出的"無處不打點"的紊亂局面,并且以表面上的"煤價、電價低廉",助長粗放式、揮霍式、與節能降耗背道而馳的增長狀態和消費習慣。
深入考察,會發現這種能源浪費和低效問題可歸咎于四個原因:
第一,中國主管能源的行政管理部門一直采取的局部、點對點調控模式,使行業管理范圍極寬泛,從某規劃到某項目和某項價格,從準入到行為,處處扣死。計劃經濟強勢手段,導致行政審批權大如山,績效卻差。
第二,能源不似諸多產業,出現決策失誤,可以較快回調。而一旦能源決策出現較大失誤,即使有相關主體及時察覺和勇于站出來認錯,也需要很長的扭轉和調整期。
第三,在缺乏頂層設計和有效的通盤協調機制的同時,能源管理體系可謂錯綜復雜,主力能源的開發、利用、消費事宜與多部門聯系緊密,卻往往于處理環節上權責不明、相互推諉、拖延無期、互不買賬。
第四,作為我國主力能源供給的火力發電,在規劃、建設方面,與國土資源開發和交通、輸電網絡建設和環保等戰略規劃,未能有效結合和高水平地打通。
結構升級亟需先行
面對國內業已高達6000萬戶以上的海量市場主體,要消除落后、過剩產能,政府行政手段為主的選擇式"關停并轉"操作空間有限,僅適合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以法規劃定"準入"技術標準的"正面清單"方式,邏輯上可面對中小企業,但如果以此為主導操作,定會產生為數眾多、防不勝防的"人情因素"和設租尋租,發生事與愿違的種種扭曲和不公,效果亦難盡如人意。
對于能源行業,真正可靠、效應無偏的轉型升級出路,應是通過改革,以經濟杠桿手段為主,以物質利益的激勵和約束"內生地"讓市場主體自覺踐行"節能降耗",讓市場力量在資源配置上,充分發揮公平競爭中的優勝劣汰作用,把真正低效、落后、過剩的產能擠出去,進而引發出一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升級版"。
實現節能降耗、生態保護、自主創新等,無法簡單地通過需求側總量調節,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全面配套改革形成的"制度供給",運用結構性對策進行供給管理,加大供給側某些要素投入的力度和促進相關機制創新改進。
在制度供給層面,頂層設計至關重要。當前,眼界相對狹窄的地方政府和分散的企業與企業集團,很難在各自的自主、自發行為層面,通過"試錯法"形成一個具有長期合理性的能源格局。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從整體能源戰略的頂層規劃出發,多方面、多層次的戰略一齊配合,發揮矩陣型功效。不但對火電、水電、核電和可再生能源進行通盤考慮,還應當特別注重與環保行業的協調銜接,以及與交通等網絡建設進行良性互動中的合理銜接等。
金融手段不可或缺
在構建清潔綠色生活方式、實施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的過程中,理應更看重內生、長效、全面的經濟手段,即與市場機制兼容對接的規范的稅收、支出補貼政策和政策性金融手段。
首先,積極通過資源稅、消費稅、環境稅的改革,把全產業鏈中的比價關系和價格機制引向"內生的"節能降耗激勵狀態。
在資源稅方面,將煤炭原來的從量征收轉為從價征收為契機,實質性推進"從煤到電"理順全套體制機制的配套改革,使能源比價關系和價格形成機制適應節能降耗的客觀需要。
在消費稅方面,要以節能降耗為取向推進消費稅改革,對消費稅的征收范圍、稅率、征收環節等進行適當調整,著力發揮其調節經濟結構促進生產和消費低碳化的杠桿作用。
在環境稅方面,可以發揮其使污染主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從而促進綠色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合理處置增加企業負擔的問題。
其次,應積極合理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務,如PPP、產業基金、小微金融體系等的作用。
從現階段來看,財政需要從以往較簡單的貼息、政策性信用擔保等模式向PPP的更復雜的金融機制開拓創新,更多地借鑒PPP模式下國內外已有成功經驗支撐的融資模式和管理運營模式,大力支持綠色低碳取向下的適宜項目發展。
隨著中國多級多元資本體系的建立,證券化融資之路也將進一步打開,可考慮以開設特定目的載體即特殊項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即SPV)為標桿,在法治化、規范化形式下開展特定項目投融資。
此外,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包括深化金融體系改革、發展產業基金,培育創業和風險投資的引導基金或母基金,提供多樣化的政策性金融產品,為結構升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資服務。
在政策性融資機制創新中,應積極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在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制建設中切實加入綠色、創新的導向。此外,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積極將政策性金融業務與商業性金融對接,部分政策融資業務可以招投標、貼息等方式交由商業銀行等機構承辦,充分發揮不同金融機構各自業務優勢,實現雙贏、多贏。
(作者系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原財政部財科所所長)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