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貧將村級資產、資源變成資本,破解了鄉村脫貧難題。”3月12日,潛山縣痘姆鄉仙駕村黨總支書記汪光寬告訴記者,光伏發電為村集體創造了財富,村里的5戶貧困戶也由此走上了脫貧之路。(《安慶晚報》3月17日)
在我市正進入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潛山縣利用光伏發電進行扶貧,不僅收到了成效,也為我們跳出傳統思維,實施精準扶貧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過去那種通過外部財力物力的輸入,幫助貧困鄉鎮、貧困家庭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的傳統扶貧,雖解決了一時之困,但這種“輸血”往往很難從根上解決脫貧問題。因此,在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我們要有新思路,選準項目,將傳統扶貧從單純輸血轉為培植造血,并借此為扶貧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搭建平臺,這不僅能為扶貧的可持續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也能與當地的農業結構轉型升級結合起來。
因此,選擇什么樣的扶貧項目才有效,這是思路的轉換,也是脫貧攻堅的難點所在。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重新審視貧困鄉鎮,一些貧困鄉鎮除了土特產,還有不少值得開發的特色。比如,很多貧困鄉鎮植被不足,但光照充足;不少貧困鄉村經濟落后,但剩余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些特色一度是劣勢,但換個角度也能轉化為優勢。如在潛山縣仙駕村,建一座光伏電站,安裝光伏電池板并網發電扶貧,灼人的太陽變成了“陽光財富”,不僅能給因資金短缺和資源匱乏等因素制約的村集體帶來經濟來源,而且也照亮了貧困村的脫貧之路,為貧困戶源源不斷的送來能源和“現金流”。
說起脫貧攻堅在于精準,也就是扶貧方式要從“大水漫灌”轉向“精確滴灌”,因此貧困村的具體狀況,造成貧困的原因,在每個村莊、每戶家庭都可能各不相同,脫貧的政策措施也應該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既要采取普遍共性的政策措施,也要針對當地地理環境和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方式方法,使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這就需要在思想觀念、工作方法上的變革與創新。
其實,除光伏產業扶貧外,精準扶貧的新思路還有不少。比如,通過將車間建在貧困鄉村,組織當地剩余勞動力家門口搞來料加工,達到互利共贏。再比如,利用互聯網連通世界,對接供需,也能為貧困村贏得很多新的發展機遇。需要指出的是,創新思路并不是一味趕時髦,而是要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對接市場需求,找到兩者的契合點,打好政策組合拳,如此才能順勢而上,攻堅克難,讓貧困鄉親們脫貧。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