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企,給公眾留下的印象就是收入高、福利好,旱澇保收。不過,類似的好日子似乎也不再常在。近日,根據中石油發布的年報,該公司2015年員工人均收入為13萬元,比2014年人均收入降低約1萬元。實際上,中石油去年便曾集體降薪15%-20%。領導層更是帶頭降薪,降薪最高的達35%(證券日報3月28日報道)。
“中石油降薪”現象傳遞出來一個正向信號。國有企業員工的收入也要與經濟效益的好壞同步,絕不能一方面嚷嚷著“計劃性虧損”,向政府索要各種補貼,或者是要求漲價,另一方面則要求相關收入一文不少地落入口袋。尤其是國資委近年來對于國企限薪的監管壓力在加大,“中石油降薪”也就和之前其他國企限薪降薪一樣,理應成為常態化、規范化操作。
但是,“中石油降薪”的標本價值依然有限。在報道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么一個細節。就是在中石油內部,工資水平差距也較大。很多基層員工的收入根本達不到上述平均收入,尤其是去年降薪后,市場化員工的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所謂的“市場化員工”,其實就是俗稱的臨時工。這也意味著,大量臨時工收入只有區區3000元,那么在編員工的收入依然遠遠超過13萬元的平均值。
雖然中石油領導層也帶頭降薪,幅度更大,但必須要看到,這是建立在以往領導層年薪動輒上百萬的基礎上,雖然少了三分之一,還是屬于高薪,與臨時工月入3000不可相提并論。
如果“中石油降薪”的板子更多打在臨時工身上,在編員工繼續享有高收入,這就等于制造出新的內部失衡。“中石油降薪”非但沒有解決以往國企與民企收入差異懸殊的外部不公,反而制造出新一輪讓臨時工流汗更流淚的內部不公。
“中石油降薪”目前提供給外界的賬本,雖然人均年收入下降,但沒有涉及另一個隱秘話題,就是中石油員工的福利水平究竟幾何,是否存在不合理超高,采取了怎樣的舉措擠干其中的水分。
以往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爭先恐后要進國企,成為正式工,原因不僅在于表面的高收入,也指向其背后的高福利。近年來,媒體曾陸續曝光了某些國企員工享有超過地方均值數倍甚至更高的社保、醫?;蜃》抗e金待遇,有的國企還在試點企業年金制。類似高福利同樣應隨著企業效益變化而及時調整,而不能成為國企員工降薪后的間接利益補償。
中石油此次降薪是因為去年企業收入大降66.9%,在如此情勢下,員工收入只降低了1萬元是否合適,也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中石油降薪”的標本價值有限,在于它是封閉式的決策,來自中石油少數領導層所做的決定。在降薪幅度、領導層、在編員工和臨時工之間的降薪比例制定上,都有著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事實上,如果臨時工收入真的如報道所說只有3000元,那么要做的恐怕是為這些與正式工同等工作的臨時工加薪。
其實,哪怕今年中石油收入上漲,是否要停止降薪,甚至于恢復其原有人均高收入,都需要更廣泛的論證和決策機制。畢竟,作為資源壟斷型國企,中石油的經濟效益好壞不能單看“賣油”所得,而要與管理水平提升、減少冗員、提高人均產出率等掛鉤,作為員工薪水標準的綜合考核。否則,國企薪水高低永遠是一本扯不清的賬單,漲得不公,降得糊涂。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