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國電力工業回顧與展望(下)

2010-04-26 15:00:04 中國電力新聞網   作者: 記者 劉啟明 任春 彭源長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必須緊緊抓住歷史機遇,承擔起歷史的使命,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胡錦濤總書記2月3日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的講話,強調了當前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對我國電力工業的科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統籌規劃: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當前,要切實轉變我國電力工業發展方式,實現電力工業發展速度、發展質量、發展效益的協調統一,還有很多發展思路、戰略需要轉變。“我國能源配置要從過度依賴輸煤向輸煤輸電并舉,加快發展輸電轉變,電力布局要由注重就地平衡向全國乃至更大范圍統籌平衡轉變,電網功能要由單一性輸電載體向綜合性資源配置平臺轉變,廠網發展要從重發輕供向電源電網協調發展轉變。”中電聯理事長劉振亞對我國電力工業“把脈”后,梳理出了一條電力工業科學協調發展之路。

近年來,隨著我國能源開發西移和北移的速度加快,我國大型煤炭基地與能源消費地之間的輸送距離越來越遠,能源輸送的規模越來越大。以輸煤為主的傳統輸送方式已不適應能源發展的要求,就地平衡的電力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我國部分地區受煤電運緊張導致停電的情況屢有發生。

在這種新形勢下,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加快由輸煤向輸電的轉變”的思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的核心是大力實施‘一特四大’戰略,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促進大水電、大煤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集約化發展。”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鄭寶森說。

“歷史上,每一個高電壓等級電網的出現,都是由水電開發催生的。今天我國水電的快速發展,更需要特高壓來實現大容量、遠距離的輸送。”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汪恕誠認為水電等清潔能源開發亟需電網升級。

“當前我國電網跨省跨區資源配置的能力仍然不足。我國一次能源分布及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決定了資源大規模跨地區調配、實施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的必然性。”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郝衛平對電網的轉變方向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在科學思路的指引下,我國近年來加快了跨區跨省聯網工程建設,晉東南至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實驗示范工程,以及西北寶雞至四川德陽的直流工程和西北至華中、靈寶直流背靠背擴建工程先后建成投運,使華東電網從華北電網、西北電網的受電能力增加400萬千瓦。“緩解去冬今春華中地區電力供需矛盾,特高壓工程功不可沒!”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對特高壓工程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為進一步實現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我國云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已建成投運,皖南至上海、蒙西至南京、蒙西至長沙等特高壓后續工程將盡快開工建設,力爭在2012年前后建成特高壓‘兩縱兩橫’骨干網架。“通過大幅提升特高壓電網的輸電能力,提高輸電在能源資源配置中的比重,必將從根本上緩解我國長期存在的煤電運緊張的矛盾。”鄭寶森說。

在堅持輸煤輸電并舉,加快輸電的同時,中電聯研究報告指出,必須根據我國能源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在全國范圍內統籌平衡能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優化電力發展布局。要重點在我國山西、陜西、內蒙古、黑龍江、寧夏、新疆等煤炭資源豐富地區加快大型煤電基地建設;加快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怒江、瀾滄江等重點流域水電開發,積極推進沿海地區大核電基地建設;加快西北、東北、華北地區的陸地風能資源和沿海地區風力資源以及西北地區太陽能資源的開發。

此外,我國電力工業長期以來都患有著電網建設投資不足、電源電網建設不同步、骨干網架與配電網兩頭薄弱的“沉疴”,導致了有電送不出、落不下的“電網性缺電”時有發生。2009年,我國電網投資首次超過電源投資,但是長期的欠賬使得電網發展滯后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有效扭轉。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表示,今后,我國電力工業應繼續堅持電網電源協調發展,保持適度的電網建設投資強度,逐步提高電網投資在電力工業投資中的比重。要加快推動特高壓和各級電網協調發展,抓緊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切實提升電網輸送能力、供電質量和可靠性,改變電網發展中存在的骨干網架和配網兩頭薄弱的狀況。

優化電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長期以來,我國的電源發展結構并不合理,加快電源結構調整已成為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電力行業要加快由過度依賴煤電向優化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轉變,優化發展煤電、大力開發水電、積極推進核電、加快風電新能源等新能源發展,”中電聯理事長劉振亞說,發電企業要積極響應國家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加強廠網協調,通過實施上大壓小、差別電價、節能調度、發電權交易等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我國以煤為主的一次能源結構決定了我國電源結構具有以火電為主的特點,2009年我國火力發電耗煤14億噸,加上電廠供熱耗煤,全國電力工業生產耗煤約占全國煤碳總產量一半左右,今后煤電仍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我國電力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可見,優化發展煤電是我國當前實現電力工業科學發展、構建兩型社會的關鍵。     “必須讓高效潔凈煤發電技術發展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流和強項。”郝衛平說,“要從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整體煤氣化聯合發電技術等方向著手,加快發展高效潔凈煤發電技術。”

火電布局問題是當前優化發展火電的另一重要課題。中電聯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煤電運緊張問題反復出現,顯示了我國以輸煤為主的能源供應方式和傳統電力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要滿足未來持續增長的電力需求,必須加快煤炭資源豐富地區的大型煤炭基地的集約化開發,有效控制東部地區煤電裝機規模,優化安排新建火電的布局。

水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國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能源資源。“水電是技術最成熟、最具市場競爭力且可以大規模開發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水電是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和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的重要措施。”中國水電工程學會理事長周大兵指出,“大力發展水電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證能源供應、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實施水電的大規模開發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我國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經濟可開發水能的資源量居世界第一位,技術可開發裝機5.74億。我國四川、云南、西藏水電經濟可開發容量占全國總容量的70%,僅金沙江水電資源的理論儲量就達到了11300萬千瓦。過去的10年里,我國水電裝機容量新增1億千瓦,目前我國水電總裝機達到1.97億千瓦,在建規模6700萬千瓦,我國水電技術也已居世界領先地位。但是,我國水電裝機僅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比例并沒有上升,僅為22.5%,水電開發還具有很大的潛力。汪恕誠表示,當前水電開發關鍵在于移民和生態,我國應該在做好規劃、處理好移民和環保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重點流域的水電開發建設。

核電,與火電、水電一起構成了當今世界電力的三大支柱。我國核電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裝機突破了900萬千瓦,投運以來我國核電機組一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核電發電量和上網電量逐年增長。當前,我國已引進了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并加以消化吸收,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發工作也正在開展,核電設計裝備制造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我國核電發展進入最好的歷史機遇期。

但與美、法等國家相比,我國核電發展的步伐仍十分緩慢,目前核電裝機占我國發電裝機的比重仍然微乎其微,僅為1%。“制約我國核電發展的障礙是當前核電投資主體太少,形成了行業壟斷。”大唐集團公司原總經理翟若愚認為,“要實現我國核電大發展,關鍵是改革和完善核電管理體制。” 他建議,要在實現投資主體的在強化政府核能戰略規劃和嚴抓核安全監管的前提下,對有發展核電積極性以及核電運行經驗的特大型發電集團放開核電控股投資權。

新能源發電是調整我國電源結構的另一個主攻方向。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國常規能源的有益補充,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在未來10到20年,我國的新能源將成為主力能源之一。”國務院參事石定寰表示,“新能源將成為新戰略性產業,我國完全有可能在新能源領域站到世界前列,成為這個行業的領軍者。”

乘政策之東風,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風電規模已連續三年翻番,太陽能發電也開始提速。風電、太陽能發電規模快速增長,也使電網發展滯后、網架結構薄弱和對新能源支撐能力不強等問題進一步凸顯。在今后的發展中,新能源的發展規劃要與傳統能源發電與電網建設相協調,采取規劃引導和電價扶持等綜合配套措施推動風電、太陽能發電產業化進程,盡快培育和擴大國內光伏產品市場,抓緊研究解決大型風電場并網和運行管理,避免出現無序競爭和資源浪費。

堅強網架: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

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對發展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等重大問題關注度不斷提升,智能電網成為了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和關注重點。通過認真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世界電網發展的新趨勢,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 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的堅強智能電網"的戰略思路。

專家指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首先要盡快形成堅強的電網網架結構,這也是實現電網智能化的基礎。我國能源資源與能源消費具有逆向分布的、能源開發加速向西部和北部轉移的特征,只有加快建設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輸電優勢的特高壓電網,才能夠實現能源資源在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風電、太陽能發電規模快速增長,凸顯了電網發展滯后、網架結構薄弱和對新能源支撐能力不強等問題,建設堅強網架結構勢在必行。

要實現"固網強身",當前我國應繼續重點建設特高壓、跨區跨省送電、城鄉配電網等電網工程,提高電網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我國在特高壓輸電領域已經邁上了世界頂峰,預計在2012年前后,我國將建成特高壓"兩縱兩橫"骨干網架,屆時特高壓電網輸電能力將超過5000萬千瓦,每年可輸送電量3000億千瓦時,相當于輸送煤炭1.5億噸。

“一個世界領先的電網不僅要有強壯的體魄,還要有智慧的頭腦。”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我國電網的發展未來,“特高壓為我國電網筑建了一個堅強身軀,提升電網的智能化則成為提高電網安全性、可控性、適應性和互動性的關鍵。”

電力專家吳敬儒也提出,風電等新能源的發展亟需電網擁有一個智慧的大腦,“增強電網消納風電能力,涉及用戶、電源、電網等各個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通過建設智能電網,優化協調發、輸、配、用電各個環節的結構及運行方式,大幅度提高電網消納能力。”

如何才能真正提高電網的智能化水平?經過深入的研究探討,中電聯提出,從我國能源發展現狀及節能減排要求考慮,當前我國構建智能電網并不應局限于電網的某一環節,而應全面提升電網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要按照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協調推進的原則,全面實施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各環節的智能化建設與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供電質量、互動服務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

展望未來,我國智能電網的發展還將向社會經濟生活各個領域延伸。通過開展"三網融合"、電動汽車充放電等技術的研發應用,將有力帶動智能家電、電動汽車、智能交通、智能社區的開發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滿足人們對供電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互動化需求。

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深化改革是破解電力發展難題、實現電力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當前,唯有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與變革,才能為我國電力工業的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才能實現電力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改革中激發發展新動力。

“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開放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國家電監會總監譚榮堯如是說。譚榮堯指出,轉變發展方式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促進電網公平開放,在繼續探索發電競爭的同時,努力培育多方購電主體,以大用戶直接交易為重點,逐步擴大商電交易范圍,不斷規范跨省跨區電力交易,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按照有利于公平競爭的要求,完善交易與調度結構體系,建立并實施節能、環保、經濟的發展調度方式,逐步形成公平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發展的電力市場格局。

電價改革是電力改革的核心,也是破解煤電矛盾的重要環節。在電煤價格高漲、發電集團舉步維艱的環境下,電力行業紛紛發出了盡快啟動煤電聯動政策的呼聲。但是,要根除矛盾,還需從電價改革入手。譚榮堯表示,當前電價改革的重要任務是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輸配電價,要在核定輸配電建設運行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輸配電價。這不僅有利于規范電網企業盈利模式和電網企業健康發展,也有利于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理順電價形成機制,切實讓電價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從根本上解決煤電價格矛盾。

電力行業有著優秀的光榮傳統,各大電力企業都有著深厚、豐富的企業文化。在此基礎上,中電聯對電力文化提出了創新的要求:研究、總結、提煉、深化精彩紛呈的各類電力企業文化,盡快形成與時俱進的和諧健康的電力行業文化。

新形勢下,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電力行業文化已成為全行業的共同責任和使命。要遵循先進文化的發展規律,與電力行業發展戰略相協調,符合電力行業實際,使電力行業成為"政府放心、社會稱贊、人民滿意、職工幸福"的具有良好的國際國內聲譽的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中電聯對電力行業文化建設賦予了豐富的內涵:首先構建起"誠信、負責、合作、創新"為核心價值觀的電力行業核心價值體系;在電力行業核心價值體系指引下,通過推進責任文化、安全文化、服務文化、創新文化、品牌文化等子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電力行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電力 之路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