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未來生活 世博引領

2010-04-27 12:28:05 湖南日報

記者鄧晶琎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智慧

回溯世博會的歷史,堪稱一部科技創新的演繹史。在159年的時間里,世博會已經成為新理念、新知識、新文化、新技術、新產品首次“亮相”的集中地,并在不久的將來廣泛應用于社會,造福于人類——159年前,倫敦首屆世博會展出了大功率蒸汽機、火車頭、起重機等10萬余件展品;157年前,紐約世博會,帶有安全裝置的奧的斯電梯亮相,摩天大樓從此崛起;134年前,費城世博會,貝爾發明的電話首次展出;121年前,巴黎世博會給世人留下了300米高的埃菲爾鐵塔……

上海世博會,是歷史上第一次以人類城市生活為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既是基于中國對城市化發展的自我反思,更是中國對人類做出的新貢獻。

在159年之后的今天,上海將如何呈現自己的科技智慧?

“我希望上海世博會成為一次‘嘉年華’,對科技成果真實的感受、無盡的憧憬,都將在這里體現。”不久前,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期待地說。

從籌備伊始,上海世博會即確立了“科技世博、生態世博”的理念,并貫徹在規劃、建設、運營、展示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

在太陽能利用方面,世博園區大面積地使用太陽能。主題館、中國館、城市未來館等主要場館及部分設施上,都安裝了太陽能設施。

在新型環保交通工具的應用上,世博園區內公共交通將實現“零排放”,在為游客提供環保清潔的交通服務的同時,各種新型科技交通工具都將得以展示。

在資源循環技術方面,將利用世博園區濱江布局的優勢,使用黃浦江水作為冷源的熱泵和地下淺層地熱資源作為地源熱泵,并采用物理和生物技術凈化的黃浦江水和收集凈化后的雨水用于園區綠化澆灌,節省水資源。

在節能生態建筑方面,世博園區內的場館設施在設計上充分利用自然風場、地下空間地道風、自動遮陽系統、自然透光、屋頂綠化、墻面綠化等技術,減少建筑能源消耗。

如果說奧運會迸發的是激情,那么世博會迸發的則是智慧。從早期的產品和技術競爭到文化與理念層面的激辯,現在世博會的舞臺將重心轉移到了對未來的思考和探索上。已有人在大膽預言:孕育了中國近現代工業的上海將由此獲得第三次生命。

低碳文明,讓城市自覺轉型

在剛過去不久的冬季,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5萬人聚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參與全球氣候峰會并希望簽訂一份氣候公約,以減少人類碳排放。與會者雖有激烈的爭吵,卻始終有一個不容置疑的共識:高碳文明已經難以為繼。

今天,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大超過人類的安全上限;當地球的資源和能源相對于人類的過度消耗而捉襟見肘;當國際金融危機從狂飆突進到暗流涌動——那些曾經爭執不休的種族紛爭、宗教爭端以及意識形態分歧,可能都不如我們正面臨的人類共同危機更迫在眉睫。

早期的世博會托舉了工業文明的輝煌,但囿于歷史的條件,人類對工業化大生產的頂禮膜拜所促成的高碳經濟,卻也為地球今天的環境災難埋下巨大的伏筆。

上海世博會在展館展示、城市最佳實踐區、論壇等方面都進行了諸多低碳理念的探討和具體實踐,特別是創新項目“城市最佳實踐區”將匯聚多種低碳示范案例——

在這里,有馬德里的“竹屋和生態氣候樹”、德國不來梅市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巴黎的“植物墻建筑”,也有上海的“滬上生態家”、成都的“活水公園”、蘇州的“古城保護與更新”、澳門的百年老當鋪“德成按”的修復與利用、香港的“智能卡、智能城市、智能生活”、臺北的“無線寬帶—寬帶無限的便利城市”……

中國館的功能展區將聚焦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理念。“取之有道”(新型清潔能源)、“用之有節”(節能減排)、“返璞歸真”(森林碳匯)、“感悟之泉”(中華智慧的未來啟示),組成了該館的第5個主體展項——低碳體驗。

“這次體驗將展現中國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認知和努力,彰顯出中國破解現代城市節能減排難題的東方智慧,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價值觀,提供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式回答’。”中國貿促會會長、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執行主任萬季飛說。

從1851年倫敦世博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一個半世紀的比照,意味深長。這不是從高碳到低碳、從終點又回到起點的游戲,而是世博會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重要驛站的明證。

“當年申博時,‘低碳’概念在中國還鮮為人知,但可以預見,在上海世博會舉辦后,‘低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可能會成為潮流。”上海市委副秘書長王戰對一個低碳文明的城市前景充滿樂觀。

舉辦上海世博會,交流讓數十億城市人口生活得更美好的經驗——這將是中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嶄新貢獻。

城市“換臉”,讓“美好”誓言成真

隔滔滔黃浦江水而建的世博園區,把江景融入其中,燈光絢爛、火樹銀花的美景等待開幕之時為全球帶來驚喜。

作為上海這座城市著名的“注冊商標”,上海外灘已經完成“鳳凰涅槃”,重新擁抱世界。改造后的外灘,供游客市民休憩游玩的公共空間增加了40%,游客接待量在50萬人次以上,真正把最美好的城市空間還給市民。

比起浩蕩寬闊的黃浦江,婉約的蘇州河像縈繞著這個城市的美麗項鏈,這條與上海城市生活情感緊密的母親河變得更美。

在蘇州河岸最綿延的區段,上海長寧區長達10公里的蘇州河沿岸,單調枯燥的灰白河堤悄然變身為美麗的岸線景觀帶,成為市民休閑親水的最佳去處。

上海市長寧區建設交通委黨工委負責人說,改造蘇州河岸景觀的初衷是要把美好景色和休閑空間還給市民,讓人們在母親河畔適宜地休憩。

通過“換臉”,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應運而生。

4月20日,2010年上海世博園區唯一過江專用通道——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全線開通,接待前往世博園參觀的車輛。

同一天,世界最大的雙塔雙層公路斜拉橋——上海閔浦大橋全面開通。

至此,經過3年大建設,上海世博各項重大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半個月前,經4年建設的上海地鐵10號線通車,上海地鐵運營里程達420公里,形成擁有11條線路,282座車站、日客流近600萬人次的強大網絡。

一個多月前,全球規模最大、綜合交通方式最多的交通工程虹橋交通樞紐正式啟用,這座巍然屹立的上海交通“西大門”,總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日均客流可達110萬人次,匯集航空、高鐵、城鐵、高速公路、磁浮、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

“打通城市血脈,增強城市活力。”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沈曉蘇介紹說,世博配套工程項目共有8大類60個項目,大多為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世博會是上海加快城市發展進程的重要契機,通過基礎設施大建設,對城市功能進一步優化,更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上海市城市設計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余亮茹說,目前上海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關注點已經轉向遠景發展、產業升級,“以世博為契機進行的城市功能改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都是為上海新一輪發展攢后勁。”

后記

數百年來,人們對“和諧城市”模式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從“烏托邦”,到18世紀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園都市”,一系列的理論、主張和模型無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間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質吐納上的平衡與和諧。

 

而今,輾轉一個半世紀后交付于中國手中的世博會,是光榮的使命,也是生動的課堂。在這個課堂上,城市學著如何成長,國家學著如何強壯。無論反省意識、包容精神還是法治觀念,一切都圍繞著人的幸福生活展開。人的感受是世博會最深的關切,人類的美好未來是世博會一切創新的原動力。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能源和糧食安全、核擴散、城市化浪潮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戰,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充分展示人類從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艱難探索,城市化浪潮與低碳化努力相互依存的復雜博弈,人類在新的對話平臺上求同存異、取長補短,這將是一次標志性和劃時代的思考與呈現。

  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13億東道主,正熱切期待。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世博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