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董秀成:能源環境協調發展需能源科技支撐

2016-05-17 14:58:30 中國電力報

中國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并不符合經濟、能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

盡管能源的消耗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因此,經濟、能源、環境三者達到協調發展,對發展能源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督促能源技術快速發展以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優化。

現在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之一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問題,還是發展問題,歸根到底終究是發展問題。大量開發和利用能源,是造成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與能源開發利用的關系,是世界各國急需解決的問題。“低碳經濟”目前已在全世界達成共識,并已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世界主要國家已開始采取有效措施以促進低碳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并加速了向“低碳經濟”的轉變。

在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減排至2005年的40%~45%,這表明,中國也非常重視節能減排問題,并已將其放在戰略的高度重點對待。中國  政府制定的基本國策也包括保護環境這一項,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管理辦法》,提交了《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及采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相關的措施和政策。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正在調整能源結構與經濟結構,在全社會范圍內推進節能,重點治理與預防環境污染問題,切實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拒絕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使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在這一歷程中,能源技術發揮的作用極其重要。

發展能源科技可解決幾個關鍵問題

發展能源技術,促進溫室氣體減排。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中國需加快轉變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發展方式,強化能源消費結構與能源節約在溫室氣體減排中的作用,努力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  的綜合利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為保護地球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發展能源技術,防治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能源資源特別是煤炭的清潔利用,并將煤炭能源的清潔利用作為中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有效治理采煤沉陷區,合理開發利用煤層氣,建立健全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機制和采煤區的環境恢復與補償機制,有利于防治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有害有毒物質的嚴重超標也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我們要限制對高硫高灰煤炭的開采、禁止含放射性和砷等物質的開采,推進煤炭的有序開采。積極鼓勵對煤炭進行洗選、加工轉化、煙氣凈化、潔凈之后再開發利用,發展潔凈煤技術。嚴禁在大中城市及近郊新建純發電的燃煤電廠。加快現有燃煤電廠的脫硫改造,并根據排放標準重置脫硫設施設備。

發展能源技術,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機動車尾氣的污染治理之所以成為中國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是因為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汽車工業的不斷  發展使得中國的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污染一直持續并嚴重。中國正在采取有效措施來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確保新生產機動車穩定達標的同時嚴格實施機動車排放尾氣的標準,加強排放標準的檢查,嚴格在中國禁止制造、銷售和進口超過統一排放標準的機動車,嚴格實施規定的機動車年檢制度,與此同時鼓勵制造、銷售和使用低污染的清潔燃料機動車,鼓勵生產使用混合型的機動車,支持發展電動公交車和軌道交通。

中國政府還對能源項目進行了嚴格的環境管理。實現能源建設與保護環境發展協調的有效措施是對能源項目加強環境管理。中國通過抑制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準入制度來嚴格控制執行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新建、擴建以及改建的能源項目工程和環境保護設施設備。

發展能源科技支撐能源轉型

“十三五”時期,中國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積極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動能源生產與能源利用方式變革,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而在能源科技支撐下,中國未來的能源發展將實現從以保障供給為主,向科學調控能源開采和消費轉變;從能源各品種相對獨立發展,向多種類能源互補與融合轉變;從過去過度依賴資源發展經濟的模式,向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轉變;從先抓能源發展再抓環境保護問題,向能源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轉變;從過度依賴煤炭資源的能源消費結構,向多元、綠色、低碳化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從過去依賴國內能源供應,向立足國內和加強海外能源合作轉變。

(作者系中國石油大學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能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