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濟南市大氣環境治理與低碳產業發展”圓桌會議召開,與會專家圍繞濟南大氣污染防治,研討減少化石能源消費、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路徑和措施等暢所欲言,為濟南治理大氣污染、發展低碳產業“把脈問診”。與會專家表示,化石能源消費引發的大氣環境污染等問題沒有短期的迅速的解決方案,解決能源問題應有“長期路線圖”。
問題“以煤為主”能源結構制約治霾
能源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動力。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作為典型的能源消費城市,當前濟南的能源消費嚴重依賴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而且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都需要從濟南以外輸入,能源安全問題以及由能源消費引發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關系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問題。
近年來,濟南市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05年的7.1:46:46.9調整為2015年的5.0:37.8:57.2,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了10.3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全市萬元GDP能耗從2010年的1噸標準煤下降到2015年的0.76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從2010年的1.5噸標準煤下降到2015年的1.03噸標準煤,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
盡管如此,我市當前重化工業比重依然偏高,結構偏重的狀況短期內難以得到大的改變。隨著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的不斷完善和重點節能技術的普遍實施,通過傳統方式已很難實現能耗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作為省會城市,隨著城市綜合體建設加快,建筑能耗和居民用能等剛性能耗需求明顯增加,也加大節能降耗的難度。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拖了濟南大氣污染治理的“后腿”。從能源消費看,濟南市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為2490萬噸標煤,其中煤炭、石油消費量的占比分別為65.5%和11.5%。盡管清潔能源發展較快,但比重依然較低。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斷增長的供熱需求以及鋼鐵、水泥、石化、火電等高排放企業過度集中于市區,造成市區污染物排放強度居高不下。“當前濟南市老城區仍有約300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未實施供熱,其中相當一部分通過燃煤散燒取暖;城鄉接合部和廣大農村地區仍以散煤為主要生活燃料,污染物直接排放,導致采暖期縣城區域的空氣質量比市區還差。”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析綠色能源已是大勢所趨
在會上,專家們指出,綠色能源(即清潔能源)已經是大勢所趨。“如果我們把時間尺度放長遠,化石能源的利用在人類的歷史中就像一朵浪花一樣。”清華大學能源管理和控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孫宏斌說,從人類歷史長河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利用的能源是煤,之后汽車內燃機發明后用油用氣,再接著人們發現大氣污染出現了,化石能源的問題逐漸凸顯。“如果往后再看,可能50年后我們的化石能源利用會大幅度減少,比如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英國,如今已經不再挖煤了。”他表示,盡管天然氣屬于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目前來看還不會淘汰,但放在歷史長河看,綠色能源毫無疑問將是大勢所趨。
香港理工大學可再生能源研究室主任、教授楊洪興建議,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他表示,如今,多晶硅太陽能光伏板的價格已經降得非常低,在深圳,七八元錢就能裝一塊,非常值得推廣。“我曾經算過一筆賬,在深圳一個大的工廠,廠房上面裝上光伏板,不要政府補貼,光靠電費幾年就能收回成本,如果是拿到2毛錢的政府補貼,回收期就更短了,兩年就能收回成本。”此外,楊洪興還建議發展分布式熱電聯產技術。“天然氣是一種高級能源,在化工上用處很大,可以生產很多化工原料,單純用來供熱非常可惜,利用率也很低,所以要發展熱電聯產技術,用天然氣發電后,產生的熱量用來制冷或供熱,余熱還可以用來生產熱水。
山東省科學院能源所副所長張曉東建議發展電蓄能技術。“現在我們并不缺電,可以考慮采用電蓄能技術,在用電低峰期把電儲存下來,高峰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用,對電網的平穩運行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同時有助于降低用電成本,對供熱、供暖也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同時,他也建議政府部門考慮私家車“油改氣”。“天然氣汽車相比較燃油車污染排放要小得多,現在汽車保有量非常大,上班下班的時候道路擁堵,怠速行駛污染嚴重,尤其是冬天的時候霧霾很嚴重,是否可以在私家車改氣方面想想辦法?”建議以“互聯網+”推動能源轉型
在會上,專家們建議,要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應當從“互聯網+”大能源的概念入手,推動能源結構調整與轉型。孫宏斌建議,采用最核心的“互聯網+智慧能源”的理念,打造一個有推廣意義的園區。“這些理念應當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理念。”他表示,能源市場應當是開放的市場,應當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讓分布式發電等新技術以及能源技術的創新者參與進來。“能源互聯網是一個創新創業的沃土,在這個沃土里面使得所有能源鏈的各種創新的技術能夠有機地結在一起,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能夠把各種示范、各種新技術各種理念、各個效果展示得淋漓盡致。”
中國科協海智專家、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嚴晉躍則建議,對于能源問題,政府部門應當制定較為長遠的路線圖。“我們現在基本上還是屬于發現問題后忙著解決問題。能不能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進行長遠的規劃,避免未來再發生問題?”對此,山東大學“千人計劃”特聘教授羅納德·溫納斯特(瑞典)表示贊同。他表示,政府部門應該做一些更加長期一點的規劃,比如二十年規劃。“我特別喜歡鄧小平說過的一句話,‘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現在也應這么去做。”他表示,看到中國的問題后感到非常熟悉,四五十年前瑞典也是這樣。“化石能源引發的環境污染等問題沒有短期的迅速的解決方案,更有效的是利用現有的技術,把現有技術進行系統整合,才能更有效地解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盲目投入新技術。”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