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兩個案例帶你看不一樣的場地修復

2016-07-08 09:45:57 中國建設報   作者: 謝盼 張巖鵬  

2016年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唐山世園會)核心會址南湖公園,一座建設在采煤沉降地上的公園驚艷了世人。這早已不是個案,武漢園博會主會場、北京園博園場地……近些年來,我國各地利用舉辦大型活動的契機,治理城市“廢棄之地”,使其變身“綠肺”的做法頗為流行。廢舊礦場如何改造?垃圾場怎樣修復?

由“深黑”到“新綠”的轉變

漫步在唐山世園會所在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內,花雕、花海、花香是基調,讓人難以想象這里曾是唐山的一塊“工業傷疤”——荒蕪廢棄的采煤沉降地。唐山如何完成的這一轉變?

唐山世園會執委辦副主任薛紹江說:“因為曾是采煤沉降區,這里并不適宜居住,更不允許建高樓。要想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就要對這塊土地進行改造。當然改造過程殊為不易,工程量巨大、耗時漫長。”

最初的改造工程始于1996年,唐山市提出“變劣勢為優勢,化腐朽為神奇”戰略方針,規劃將“荒蕪廢棄的采煤沉降地”建為一座集游憩觀賞和水上活動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生態公園。

2007年,唐山市決定將南湖核心區與周邊區域連成一片,構筑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態城,并一舉攻克了防止水滲漏等諸多難題,從而打破了采煤沉降區不能開發和利用的禁錮。2008年,大南湖擴湖工程正式啟動,拆除違規建筑,搬走粉煤灰和煤矸石,清運出垃圾。2009年5月1日,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正式對游人開放。原來大大小小的沉陷坑整合成了11.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原本的粉煤灰排放場建成了6.2萬平方米的市民廣場。

經城市濕地保護專家鑒定,南部采沉區具有次生濕地特點,對于涵養城市水源、維持區域水平衡、調節區域氣候、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城市濕地的研究有科學價值。目前,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中的人工湖中生長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達到了20余科40余種,各種動物、魚類30余種,保持了濕地系統的完整。

“世園會能夠申辦成功,唐山贏在南湖。作為我國第一個承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地市級城市,唐山的申辦亮點就在于利用采煤沉降地,不占用一分耕地。”唐山世園會籌委會辦公室主任解桂林說。唐山世園會將“時尚園藝、綠色環保、低碳生活、都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滲透到公園的每一寸土地上。如:對采煤廢棄物堆積起的煤矸石山進行改造、整形,再實施山體綠化和花草種植,建成溪水、橋梁、碼頭、雕塑、亭子、長廊、山谷等多處園藝景觀。

化腐朽為神奇,變劣勢為優勢。唐山世園會講述的是一個資源型城市華麗變身的傳奇,并向世界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態治理恢復成果。

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奇跡

服役16年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曾經是武漢市的一塊“鄰避之地”。生態修復技術扭轉乾坤,讓這里變成了城市的“綠洲”。站在武漢園博園的心臟——荊山山頂,放眼望去,117個展園星羅棋布,蒼翠的山水見證著這個垃圾填埋場上的科技神話。

武漢園博園,綠化面積176公頃,栽種著近5萬株苗木,每年吸收煙塵6.35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是名副其實的武漢“綠肺”。誰能想到,這顆城市“翡翠”的核心區原址竟然是于2005年“退役”的金口垃圾填埋場。該垃圾填埋場共服役16年,填埋垃圾共計520余萬立方米100余萬噸,土壤中積聚了大量的重金屬、水質污染物。

“采用世界先進的生態修復技術,在垃圾山上建園博園。”2012年5月,武漢市在申辦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時,提出的想法極富創意,打動了園博會評審委員會的全部評委。

“在垃圾場上建園博會園區面臨著很多困難,城市生活垃圾場的技術處理難度與挑戰很大,各類生活垃圾混雜,極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沼氣、滲濾液,危害大、隱患多,稍有不慎就后患無窮。”武漢園博園垃圾場生態改造顧問、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朱蕾介紹。

數百萬立方米的垃圾、污染物若僅僅依靠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全部外運成本高達10億元。如何高效地解決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如何將成本降到最低?最初,武漢園博會籌建方也考慮過垃圾處理常見的“挖、篩、燒”3種方式,但都因為難以避免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而被否決。經過反復驗證,籌建方最終確定綜合使用“好氧修復”與“封場治理”兩項技術。“好氧修復”是利用鼓風機把新鮮空氣注入填埋時間不長的垃圾堆體深處,使垃圾“吸氧”后加快降解速度,垃圾降解速度快、溫室效應貢獻率低、不產生二次污染,滲濾液回灌還可以降低滲濾液處理的成本;“封場治理”則是對降解較為穩定的垃圾區域,利用垃圾場底部防滲黏土層,與垃圾山表面的防滲膜,像“包餃子”一樣,把垃圾層層包裹起來。大量滲濾液用機器抽出凈化后,可澆灌園內花木,避免其滲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采取這兩種新型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的處理方式,武漢市僅用兩年時間、耗費2億元,就基本消除了環境和安全的隱患,大大降低了時間和財力成本。如今,在園博園北廣場處,籌辦方特意保留下一處遺址景觀講述建園的生態故事。游客們透過玻璃幕墻,能夠清晰地看到當年各類生活垃圾填埋的橫斷面,與現在綠意盎然的園博園景觀形成鮮明對比。

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涓涓細流順勢而下,一派湖光山色盡收眼底。15年前亞洲單體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脫胎換骨成了今天的城市生態明珠。

與此類似,坐落在北京市西南的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的會址——北京園博園,在實施生態修復前是一片廢棄河灘地,是北京城南最大的建筑垃圾填埋場,經過生態修復已徹底脫胎換骨,成為面積兩倍于頤和園的首都新園林。該園博園按照“廢地重生”的環保、生態新理念規劃建設,共種植喬木、灌木400萬株,成為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大花園,是北京城的一個新“綠肺”。

武漢園博園、北京園博園的大膽探索,不僅獲得眾多游客點贊,也受到不少國內外環保組織與專家的認可與肯定。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生態修復,濕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