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貧是精準扶貧項目之一,扶貧變“漫灌”為“滴灌”,將光伏發電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社會效益。近年來,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采取“政府引導、鄉村實施、農戶參與”的模式,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光伏發電扶貧項目,項目按照“整村整寨推進、重點扶持扶貧對象”的原則進行實施。目前,全縣12個村、2416戶貧困戶搭上了脫貧致富的順風車。
走進貴州省首個分散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點——盤縣滑石鎮巖腳村鴨塘組,碧空如洗,綠野成茵。碧水潺潺旁,萬里花田錦簇。依山傍水的田間,村道井然,紅瓦農房錯落,屋頂光伏電板閃耀,墻上生活民畫鮮明,電線依依,炊煙裊裊……
“免費幫我們安裝,發出來的電,還能賣給供電局。我一開始還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所以還專門打電話給我住在噠啦仙谷的親戚。”村民羅佩珍說。
六盤水市委常委、盤縣縣委書記付國祥介紹,2014年盤縣從江蘇通過招商的方式引進分布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當年,縣里投入768.85萬元,在巖腳村試點實施,扶持農戶102戶325人,其中貧困戶18戶43人,建設的77套民用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每棟安裝光伏發電3千瓦供農戶使用,村活動室也安裝了一套18千瓦的,產生的效益歸村集體。同時,每戶兩萬多元的安裝費都由政府“埋單”。
在盤縣供電局與當地村民簽訂的《光伏發電購售電合同》和《并網合同》上,我們看到有這樣的條款:村民用電費用為每度0.4556元,將電賣給供電局的費用為每度0.3709元。“加上政府每度電0.42元的補貼,這樣一來,村民交了電費之后,每度電還能賺0.3353元。”當地供電部門負責人介紹說。
過去鴨塘組居住的77戶村民買電用,如今屋頂上的家庭電站不僅家里用電全免費,還能把多余的電賣出去賺錢。“光伏扶貧政策就是好!”老百姓發自內心地為這個項目叫好。
農戶吉紹祥家采光條件在村里可見一斑。2015年6月,光伏電板開始發電上網,半年光景,吉紹祥家總發電量達1689千瓦時,比全年的用電量還多出600多千瓦時。
分散式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的收益不言而喻。清潔能源產業與扶貧相結合,實現產業式持續穩定增收,光伏發電扶貧項目不僅是扶貧惠農項目,還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農戶脫貧致富的新思路,村民們也對生活有了新的憧憬。如今的鴨塘,除了有“賣電”和國家補貼的收入外,各式各樣的小賣部、農家樂還有小型客棧也拔地而起,游客紛至沓來。與傳統的“輸血式扶貧”模式相比,光伏發電扶貧項目被譽為“造血式扶貧”模式,村民們一邊享受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帶來的收益,一邊打開思路,接受新興事物,巧用自然條件和“首個”的新鮮勁兒,開發旅游產業,摘掉窮鄉僻壤的帽子,奔向新生活。
光伏扶貧不僅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也很可觀。據測算,每個3千瓦的光伏電站25年內可相應減少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約45噸。同時,在山區實施光伏扶貧項目可以有效減少木柴消耗,有利于保護植被。
在付國祥看來,變“漫灌”為“滴灌”,光伏扶貧是“最符合”精準扶貧要求的扶貧舉措。“光伏發電項目充分利用了貧困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開發太陽能資源,連續多年可產生穩定的收益,實現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利用、節能減排相結合,既推動了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又加快了節能減排型城市的建設步伐。項目收益瞄準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做到有的放矢,扶一批,富一批,貧困問題解決一批,探索精準扶貧開發的新機制、新路子。”付國祥說。
“未來幾年,盤縣將在全縣范圍內實施光伏分布式發電項目10萬棟,實現總裝機容量達30萬千瓦,年平均并網發電3.06億度,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付國祥信心滿滿地說。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