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等機構9月6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完全有可能以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社會可接受的方式,通過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到2050年實現經濟6倍增長,同時一次能源需求量僅比2010年增長1%。
該報告認為,在重塑情景下,2050年中國非化石電力占全國電力消費的比重可達82%,其中,可再生能源將為全國提供68%的發電量;中國有望2025年左右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水平降低42%。
這一題為《重塑能源:中國——面向2050年能源消費和生產革命路線圖研究》的報告在當日于北京舉行的G20能效論壇上發布。
“重塑能源:中國”項目中方負責人、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在論壇上介紹,“重塑能源:中國”研究項目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于2013年6月發起,并聯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落基山研究所和能源基金會(中國)三家國際機構的50多名行業專家通力協作歷時3年共同完成。
該研究采用系統模型分析方法,聚焦電力、工業、交通和建筑四大部門進行全面、系統的定量研究,并分析具體技術路線選擇、成本有效性、環境和社會影響等。
報告稱,過去三十多年,化石能源發展助力中國經濟增長,推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也帶來巨大資源環境代價,造成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后果。面臨全面實現小康和現代化艱巨任務,推動能源發展加快轉型,是破解資源環境矛盾、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創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關鍵。
數據顯示,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大、增長快,但整體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不高。1978-2015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6%,是同期全球能源消費增速的2.9倍。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占全球的22.4%,但創造的GDP僅占全球的12.2%,單位GDP能耗與發達國家相差4-6倍。
與發達國家普遍進入油氣時代、部分發達國家開始步入可再生能源時代相比,煤炭長期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和增量中占主導地位。如果延續傳統能源發展道路,即使考慮未來技術進步,到2050年,中國一次能源總需求將達70億噸標準煤以上,無論資源保障、生態環境,還是能源安全、經濟代價等都將難以承受。
報告認為,重塑能源是重構未來中國全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標志。目前,全球能源技術醞釀重大突破,市場變革和科技創新不斷加快,許多發達國家提出了宏偉的能源重塑目標。
歐盟在“3個20%”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相比1990年水平減少80-95%,可再生能源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75%。美國在《中美氣候變化聲明》中提出,到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美國落基山研究所進一步提出重塑美國能源體系,到2050年,在美國GDP增長1.58倍前提下,不再使用石油、煤炭、核能、并大大減少天然氣用量。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中國面臨發揮后發優勢、重塑能源體系的巨大戰略機遇。”報告稱。
重塑能源的主要路徑應包括:
工業領域以產業革命為契機推動用能率先達峰,利用新產業革命所釋放的技術紅利,通過結構調整、需求減量、能效提升和脫碳化這四大途徑,最大可能利用成本有效的高能效技術和可再生能源。
建筑領域以超低能耗建筑為核心破解建筑用能高增長鎖定效應,通過實施引導建筑面積規模合理增長及推行建筑工業化、普及一體化和被動式設計、提高建筑用能系統和設備效率、發展智能系統、建筑終端用能清潔化。
在交通運輸領域以模式和技術創新推動交通運輸去油化、電氣化。報告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交通運輸部門能源需求仍有很大增長空間,若延續當前“汽車化”“公路化”以及“燃油化”發展方式,交通擁堵會加劇,大氣質量、居民出行與生活質量將惡化,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超過80%,能源安全問題更加突出。交通運輸部門可通過合理引導交通服務需求、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清潔燃料替代以及顯著提升交通設備能效水平等,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排放。
在電力領域以可再生電力加快發展為突破口實現能源供應轉型升級,電力部門可通過變革理念、技術革命、制度創新,在發電側、用戶側和電網側實現系統變革。
研究團隊測算結果顯示,重塑能源蘊含大量既有益實體經濟、又增進民生福祉的增長機會,能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效益巨大。2010-2050年,按照凈現值計算,重塑情景下僅節約的能源總成本達56萬億元(2010年價),需要新增的總投資為35萬億元(2010年價),實現的凈收益為21萬億元(2010年價)。如果考慮間接帶來的經濟效益、能源安全改善紅利,以及污染物大幅減排帶來的健康效益和環境效益等,其產生的綜合經濟、環境、社會效益更加巨大。
上述報告還建議,加強綠色低碳資源開發合作,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推動跨國天然氣管道加快建設、跨境水利資源合作開發,促進區域電網互聯互通,增加綠色低碳能源供應和進口。推動中國能源企業海外發展,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開放,為提升低碳能源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與此同時,推動全球能效、可再生能源領域加強合作,加強共同研發和最佳實踐案例推廣,在保護各自知識產權的基礎上,促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轉移。消除綠色貿易壁壘,不斷增加先進高效節能技術產品供給和需求規模,推動節能環保和可再生能源相關產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高效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產品在全世界加快推廣應用。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