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智能電網是中國戰略智慧之選

2010-05-05 11:11:42 北極星電力新聞網

如果說2009年是中國智能電網啟動的元年,那么,時至2010年初,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一幅打開的圖景:中央政府將“新能源”與“電動汽車”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均與智能電網密切相關);許多地方政府在當地兩會的工作報告中,密集提及“智能電網”,態度積極;分布于全國二十多家城市的智能電網項目試點,正在推進。

“現在是大規模探討,而非大規模建成的時候,需要公眾更多參與”,這是記者采訪專家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智能電網應“適度先行”

“一臺風機就是一點‘新興之火’,一輛電動汽車也是一點‘新興之火’,借助智能電網才能星火燎原”,一位專家如是說。新能源、電動汽車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兩大戰場,它們與智能電網是“鐵三角”,還是無須協同,各自發展?

國網能源研究院近期通過“電力系統整體規劃優化模型”測算出如下數據:如果依靠傳統電網模式而不是智能電網模式,大規模新能源和“即插即用”式電源都將受到電網消納能力的限制,新疆、酒泉、蒙西、錫盟、蒙東等風電富集地區的風電只能在本省或區域電網消納,2020年全國可開發風電規模5000萬千瓦?8000萬千瓦,這與我國建設若干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2020年1億千瓦以上的風電開發目標相差甚遠。

而缺失了大量的入網新能源,電動汽車的發展也面臨悖論:它的能源利用效率(32%?47%)較燃油汽車高1至2倍以上,行駛1公里的碳排放比燃油汽車少70克,但是,如果它用的主要還是煤電而非新能源,只是把排放從城市移到遠方的火電廠,“這70克實在太輕了”。

并且,電動汽車也將對電網的負荷預測和經營成本形成壓力。“2020年大約有3000萬輛電動汽車,如果每輛車有10?12千瓦充電負荷,加起來是3億千瓦,當然這3億千瓦不會同時出現,也許是8000萬千瓦左右的水平,但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驚人了,因為全國目前的最高負荷也就7億千瓦。而且,3000萬輛的電動汽車每年只用600億度電,而且大多是便宜的低谷電,這相比于汽車、電池、充電站等巨大投入,難以實現正常的盈利模式。”

] 要破解以上悖論,只有讓電動汽車通過智能電網與新能源“見面”,成為一個個移動儲能裝置,真正實現節能、減排效益。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有更現實的考慮:“現在大量風機正在安裝,電動汽車行業已經炒熱了,智能電網的發展已經非常急迫。”他告訴記者:“夏威夷風電裝機占電網總裝機的25%左右,但是當地電網消納不了,大多數風機都在曬太陽”。

對如此復雜的狀況,一位長期研究智能電網的人士用“不平衡性”來解讀:新能源興起于西部、東北這些風電富集區,而新能源用戶則首先出現于東部地區—除了消費者個人選擇的因素,東部地區將更多地感受到碳減排的壓力,并且有能力為此采取行動(這也間接的說明了中國智能電網強調堅強的一個原因)。

如何化解這種不平衡性呢?他認為,智能電網要“適度先行”,做好基礎設施,托舉起新能源、電動汽車這兩個新興產業。

投入是否經濟,須從全社會層面權衡

據初步測算,我國將于2020年基本建成智能電網,“投入大、周期長、跨區域、跨行業”是人們對這項系統工程的評價。那么,它的社會經濟效益該如何評估呢?

一位政府人士認為,可以從直接效應(比如對電力行業、消費者)、間接效應(比如節能減排等外部效應)和網絡效應(比如帶動的社會投入)來評估。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管清友博士則認為,發展智能電網對于應對金融危機、提高發展質量、推動技術進步、強化消費者主權等等有較大意義,他特別強調了“替代”和“權衡”的概念,如果不發展智能電網,我們將付出什么樣的環境和經濟代價?

國網能源研究院一項尚未公布的研究認為,如果沿著既有傳統電網發展方式,至2020年,火電裝機將比智能電網方式下多出6300萬千瓦。而發展智能電網, 2010至2020年我國有效電源裝機投資下降約1700億元,年均投資下降155億元。

對于智能電網的綜合社會效益,這項研究則將其分為5大類14個子項,分別是:環境效益(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減排、用電需求量下降減排、發電煤耗降低減排、電動汽車帶來的減排);用戶環節效益;電網環節效益(降低網損、提升資產利用效率);發電環節效益(節約系統有效裝機容量、減少發電成本);其他社會效益(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供電可靠性減少停電損失、改善電能質量、節約供電成本、節約土地資源)等等。

公眾最關心的是智能電網能給生活帶來的變化。目前,在北京完成的一項試驗表明,復合電力光纖可以支撐“三網融合”,有插頭的地方就可以接入信息服務;而在帶動就業方面,2010年到2020年,約提供就業崗位14萬個。一位專家想得更為深遠: 智能電網給普通公眾帶來的可能是增值服務,可能是自由選擇權,也可能是一種覺悟:當你覺得要采用低碳生活方式的時候,或者要負擔碳稅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的生活方式變得昂貴,而有智能電網支持的新的生活方式變得便宜。

一些隱性的巨大收益更值得重視。智能電網具有強大的自愈功能,較傳統電網有更大“彈性”,能夠大幅減少停電損失(據美國能源部的估計,由于停電使美國每年損失1500億美元)。能源經濟學家林伯強很早就提出:缺電造成的損失有甚于裝機過剩。以大停電防御體系享譽業界的薛禹勝院士認為:“電力系統正面臨外部災害的多樣化,新能源接入難以控制,客戶深度參與等種種挑戰,對電網的安全性、充裕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發展智能電網有著必然要求。”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作為能源戰略科學家,看重智能電網對低碳經濟的貢獻。他認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迫在眉睫,智能電網需要更為高效節約、安全可靠、新能源友好。“節約和安全可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等等則是手段”。

按照茅于軾等經濟學家的觀點,低碳將增加國民經濟的發展成本。顯然,傳統能源成本更低,火電比風電便宜得多,該如何看待智能電網面向未來的綠色投入?資深電力專家王信茂最近在一次會議上表示,智能電力系統意味著電力行業綠色成本的上升,是電力行業對低碳經濟轉型的貢獻。

電網公司對成本的控制也是公眾關心的話題。記者從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部了解到,智能變電站的試點基本是新建變電站,“都是在原有規劃中修改為智能變電站的,已建成的變電站只是改造問題,不可能拆了重建”,而智能電網的總規劃則經各網省公司內部的多次研討和質詢,“經濟高效”是堅強智能電網的主要內涵之一。據了解,華東電網公司正在國家電網公司總部的指導下,進行“智能電網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這是一把尺子,可以量一量智能電網哪個地方還不到位,哪個地方有缺陷,哪個地方過度投入了。這個尺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平衡性’,要適應新能源和國家各項制度的變化,要促進智能電網自身的進步,它到西北或上海的測量的結果會很不相同,因為要因地制宜。”

沒有假想敵 但要有中國特色

在全球碳減排、能源安全、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綜合實力競爭的語境下看智能電網,人們的心態難免復雜:歐美為什么要發展智能電網?中國發展智能電網是做跟隨者還是堅持自主創新?

溫家寶總理在提出中國2020年減排目標時聲明:“這是我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減排是出于中國自身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我國應對資源、能源瓶頸和環境約束的理智選擇。

能源專家們已經對智能電網與碳減排的關系進行了量化分析。國網能源研究院初步估測,2020年,智能電網帶來的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效益為442億元。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實驗室2月份發布報告稱,2030年之前,智能電網可將美國每年的碳排放削減至少12%,智能電網技術將在今后20年里風靡美國。

能夠確定的是,智能電網將有力促進低碳經濟轉型,但是,不確定的因素更多:低碳帶來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是不平衡的、分層次的,與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國際壓力、發展方式轉變都有關系,中國智能電網如何平衡發展?

對此,杜祥琬院士提出,應進行我國智能電網“頂層設計”。如何操作?“最好是以國家主管部門主導,有關部門共同參加,做一個跨部門、跨單位的研究,其中電網公司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對我國各地容易出現的“一窩蜂”現象,顧國彪院士的建議是標準先行,“吸取電動自行車的教訓,不要讓眾多企業不是死于競爭,而是死于標準。”

“其實,現在智能電網和互聯網剛興起時有些類似,會有一些企業被淘汰,但商業模式留下了”,一位智能電網專家說,“政府應該建立一個‘場’,歡迎各方的參與,允許有冒險精神的錢進來,而不僅僅是‘國家隊’在投入。通過市場化的實驗,找到商業模式。與此同時,基礎研究、設施建設、技術儲備也要同期推進。

據了解,在電動汽車方面,一些歐美公司一直苦苦尋求成熟的商業模式,近期,美好空間公司在以色列、丹麥的嘗試讓人眼前一亮:該公司借鑒手機的營運方式,通過建造和運營充電網絡來盈利。它以便宜的價格將電動汽車出售或者租給消費者,而后定期征收費用。電動汽車車主可以選擇充電網絡運營商的包月服務,即每月在一定的公里數之內無限地享受充電或更換電池服務,也可以按照實際的行駛公里數來付費。如果用戶購買的公里數夠多,還可以免費獲贈汽車。這和電信運營商的盈利來自于通話時間長度一樣。用戶不需要擔心充電站電池會以次充好,因為電池不屬于用戶,用戶只需要為汽車的行駛里程數或者說消耗的電能付賬。

這項業務在以色列和丹麥這兩個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運行,不免讓人想起我國最早實行燃油稅的海南省,因其小,因其四面環海,成為一個環境單純的試驗場。

可以想見,中國智能電網的“試驗場”將更為龐大和復雜,試驗的必要性也更強。有鑒于各國對新興戰略產業的支持,我國政府是否需要設置國產化率等門檻,以保護自主創新?智能電網專家告訴記者:“我們是應追求國產化率,但要有一個度。市場經濟除了表面的競爭以外,最根本的還是互相的信任和依賴,是互換和分工。互換的方式包括不同產品的互換,也有同樣產品、不同風格的小的交換。現在追求自主創新,就是至少會做這個產品,然后用中國特色去跟歐美特色交換,這樣才能優勢互補,參與國際市場更多的交換。”

智慧地追求智能電網,是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一次自主之選,它沒有假想敵,但需要在現實的土壤中盡快成長,形成中國特色。而在“實驗”中保持冷靜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是印在這張“入場券”上醒目而善意的提醒。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