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風電產業之憂:黃金期正在過去

2010-05-05 12:56:45 《中國改革》

金融危機的寒潮沒能熄滅風電行業的投資熱情。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統計,2009年,全球風電裝機容量新增3750萬千瓦,增速為31%。新增容量中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去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達2500萬千瓦。

這已是連續第五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增速超過100%。在今年年初的一個投資者會議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預計,2010年的風電裝機容量將超過3000萬千瓦,提前十年完成中國原定2020年實現的目標。

盡管市場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的增速將有所減緩,但是作為新能源生力軍的風電產業,依然“前程似錦”。中信證券分析師楊治山分析,以每千瓦投資約1000元計算,中國去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相當于130億元投向了風電行業。

不過,分享這場投資“盛宴”的基本是國有企業。施鵬飛介紹說,中國的風電下游基本上是五大發電集團,加上中廣核、神華、中節能八大國企為投資主體,約占風電下游總投資金額的76%;其他投資來自于地方國企和民營企業,比如電網公司的“三產多經”企業,以及在當地和政府緊密的民營企業。私募與風投則集中在風電的上游制造領域。

“國家隊”游戲

2010年春節前,華能集團風電業務準備上市的消息不脛而走。成為繼龍源電力上市后,第二家計劃將風電上市的國有電力企業。

龍源電力是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國電集團的子公司。從1999年開始,龍源電力逐步將業務重心轉向風電場項目,風電經營利潤貢獻比重從2006年的13.3%增加至2009年6月的69.4%。截至2009年底,累計風電控股裝機容量達450.35萬瓦,全球排名第五位,亞洲第一。

作為中國第一大發電公司,華能集團新能源起步較晚,不過正在加快,風電是其新能源產業鏈的核心。截至2008年,華能集團風電裝機容量達143.9萬千瓦,占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的11.9%,排在龍源電力(292.4萬千瓦)和大唐集團(215.4萬千瓦)之后,是國內第三大風電商。

風電企業上市的信心正在被點燃。2009年12月10日龍源電力在香港上市,發行價8.16港元,目前穩定在9港元以上。“未來會有很多風電企業走這條路,但形成‘燎原之勢’的可能性不大。”楊治山認為。原因是,風電下游成長性較差,主要靠“鋪攤子、上規模”,因此,“PE在下游沒有機會,也不愿意投資風電場”。

外資也曾一度進入這個領域,但是2005年,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風電設備70%國產化率,加上風電上網政策不明確,利潤難以保證,迫使外資大量撤出中國。

事實上,風電企業目前經營情況不容樂觀。一位資深電力分析師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風電場如果有CDM項目,凈資產收益率(ROE)能達到約10%左右;如果沒有,一般都微利或不盈利。CDM指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議定書》框架下三個靈活的機制之一。有CDM項目的電廠可獲得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同時出售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獲得額外收益。

龍源電力招股書顯示,2008年凈資產收益率為10%,高于同行業水平。楊治山分析認為,這主要得益于龍源電力進入早,擁有優質風源及規模優勢,平均發電時間比一般風電場高。

電力供應介于普通商品與公共物品之間,行業利潤率受到政府管制,電力企業本身沒有定價權,且上網受制于電網。這也決定了投資風電下游想取得高收益的可能性較小。對可再生能源配額指標性要求,才是促使國電、華能等國有企業搶占風電場項目的最直接因素。

2007年8月,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規定到2020年,發電裝機容量在500萬千瓦以上的企業,其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必須達到8%以上,并且要在“三北”(西北、東北和華北北部)建設大型和特大型風電場。

清科集團投資銀行部高級項目經理鄭玉芬表示,并網發電在中國是個難題,加上國內上網電價政策未能理順,風電發電一直虧損,其他資本沒有積極性。曾任職于國內一家著名風險投資機構的盧志輝認為,從可行性、經濟性和投資回報考慮,風電場項目都不太適合私募與風投。風電場項目前期投資巨大,回收期很長,且有間歇性、隨機性、可調度性低的特點,在大規模并網后對主電網運行會產生較大影響。加上大部分風電場都處于邊遠地區,須遠距離、高電壓輸送,由此帶來的電網技術和經濟問題相當復雜。

龍源、華能等“國家隊”具有的綜合實力和優勢,非一般地方性企業可比,除了資金實力雄厚,其在整個風電產業鏈中具有較強勢的地位和討價還價能力,“出口”問題更易解決。

黃金期正在過去

由于政策等因素,民營、PE基本集中在風電產業鏈的上中游,即風電設備零部件制造及整機制造領域。與下游相比,風電上游的利潤更高。金風科技報告顯示,2008年其凈資產收益率約 24.5%,2009年前三季度為22.8%,明顯高于龍源電力。

不過,中信證券分析師楊治山認為,風電設備制造行業“黃金期正在過去”。這一看法已是業內主流。德豐杰龍脈基金的執行總經理李廣新也認為風電設備制造行業已經過熱。

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連續五年快速增長,帶動了風電上中游市場的持續升溫,也推動風電設備就從供不應求逆轉為供過于求。清科創投的鄭玉芬介紹說,從采購和供貨雙方的合同就看出風電設備制造市場供求關系的轉變。2005年-2007年,風電裝機容量快速發展,風電設備零部件的采購一時間供不應求,華能等廠商向設備商采購時,部分項目的前期預付款甚至一度達到一半以上;而2007年以后,特別是2008年,風電設備廠商大量涌現,部分風電設備零部件供過于求,整機廠商及電力公司的采購預付款也隨之降到20%左右。

2009年,國務院已將風電設備行業列入產能過剩行業,成為政府抑制的產業。3月初,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講話中再次重申,不得對風電設備等六大產能過剩行業的新建項目發放貸款。

施鵬飛介紹,中國現有風電設備廠商約70多家,風電設備產能肯定是過剩的,但“這不是產量過剩”。鄭玉芬亦贊同。她表示,目前國內形成一定規模的葉片、齒輪箱、軸承制造等零部件廠商,分別有10家-15家左右。但五大電力公司的采購集中在各龍頭企業。金風科技、華銳、東方電氣等的開機率一直很高,且訂單飽滿,有時還“三班倒”地趕工,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這些企業的部分技術甚至在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力。第二、三梯隊的小企業則面臨競爭壓力,產能僅能釋放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鄭玉芬舉例說,塔架的采購訂單基本集中在排名前十的企業,而葉片采購也相對集中分布在像中航惠騰、中復聯眾、中材葉片等幾家供應商中。

盧致輝認為,一些技術落后、生產規模小、盲目上馬的設備廠商,可能要被行業巨頭并購,甚至被市場淘汰。但鄭玉芬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至少目前沒有看到這樣的趨勢”,但是行業的利潤空間會因競爭加劇而壓縮。她認為,地域性差異導致并購難度很大,加之目前生產線的更新換代及制造業技術的進步,主流廠商如果想擴大產能,與其并購還不如直接購買新的生產線。另外,上游講究專業化分工,不大可能出現葉片廠商去并購齒輪箱廠商的案例。

鄭玉芬認為,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風電零部件生產廠商仍是風電設備行業的投資機會。她表示未來更看好智能電網,以及與解決風電上網問題密切相關的電子設備等領域中的投資機會。

被分析師們看好的“關鍵設備”投資機會還包括:目前仍然依賴進口的主軸承;風機控制系統中的主控制系統、變頻器,以及風電蓄能設施。但這都取決于技術的進步、成熟以及成本降低和控制。

無論如何,作為成本最接近火電的新能源發電項目——以發電成本計,火力為每度0.2-0.3元,風力約為0.5元-0.6元,太陽能發電約1.2-1.3元,風電仍是目前最具商業化、規模化發展的可再生能源。盧致輝預測,未來10到20年,甚至在更短時間內,會出現一個兩者之間價格上的交叉點。屆時,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將會在更大范圍內、更大規模地應用。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