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一上班,廣元市大昌溝煤業股份公司黨委書記周洪就把電話打到了市安監局副局長肖繼承辦公室里,國慶放假前夕,市里召開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推進會,確定大昌溝煤礦在10月底關閉退出,關于職工安置方案,他想再多討論討論,做得更細、更實一些。
電話另一頭,肖繼承和同事們已經連續加班好幾天。除了大昌溝,他還關注著更大的目標:到2018年,引導退出煤礦11處,化解產能114萬噸,分流安置職工4200人。
煤炭行業去產能,是廣元實施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據統計,目前廣元煤炭、金屬、水泥等傳統產業占工業比重仍達55%,煤炭行業產能過剩依舊突出。去產能進展如何?行業未來如何發展?帶著疑問,記者展開調查。
目標:到2018年退出煤礦11處,化解產能114萬噸
10月8日,記者來到廣元市安監局,一份與省上簽訂的“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責任書”就放在局長王定虓的辦公桌上,“從2016年開始,用3年時間,引導退出煤礦11處,化解產能114萬噸,分流安置職工4200人。其中,2016年引導退出煤礦3個,2017年引導退出煤礦3個,2018年引導退出煤礦5個。”責任書上,廣元煤炭行業3年的去產能軌跡描繪清晰。
煤炭,曾經是廣元的支柱產業之一。在肖繼承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一幅2005年12月出版的“廣元市煤礦位置分布圖”,幾條主要的江河、鐵路、高速公路沿線,密密麻麻插滿了小紅旗。根據圖例,當時廣元市共有煤礦175家,年產能1050萬噸。“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一礦多井、掠奪式開采、安全事故等問題也不少。”
去產能,是當地煤炭行業一場早已打響的戰役。從2013年開始到2015年,廣元已分4批關閉小煤礦36個,退出產能308萬噸/年,煤礦總數由2012年底的99處減少到63處,減少39%,總產能由2012年的1130萬噸減少到822萬噸,下降27%。
“按照目標責任書,今年還要關停3家煤礦,分別是利州區楊家巖煤礦、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昌溝煤礦和劍閣縣弘發煤礦,化解產能共計39萬噸。”王定虓說。9月14日,廣元市政府與各產煤縣區簽訂“煤炭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和實現脫困發展目標責任書”,將3年的任務分解到縣區,落實到企業,并納入市政府的年度綜合目標績效考核。截至今年9月20日,3處化解退出目標礦井已在政府網站進行公示并全部停產,已關閉2處,還有1處正在回撤設備計劃,預計10月27日關閉到位。此外,嚴格落實國務院關于煤礦企業按照276個工作日重新確定的產能組織生產,目前全市共核減生產能力66萬噸/年。
負重:1356名職工往哪兒去?
2016年關停煤礦3家,數量上并不算多,但王定虓卻認為,今年是去產能最艱難的一年。“楊家巖和大昌溝兩家煤礦是全市3年目標中最難啃的兩塊骨頭,把它們放在首年,就是希望能為后續工作探索出更多的經驗。”
骨頭為何難啃?關鍵是三處煤礦1356名職工的安置問題。
以大昌溝煤礦為例。這里去年9月就已停產,遲遲沒有關停,難就難在478名職工的安置。
大昌溝原本是廣元市屬煤礦,1997年改制,成為全員持股的民營股份制企業,“國家有不少針對國營煤礦職工安置的好政策這里都享受不到。”肖繼承說。
在礦工易大兵的家里,這種“難”顯得更加具體。所謂的“家”,是他和妻子共同生活的一間不足10平米的小矮房,唯一的一張木桌上,凌亂地堆著幾盒治療心臟病和氣管炎的藥。煤礦停產后,他每月只有240元的低保收入,加上妻子的1500元工資,生活捉襟見肘。“當了20多年礦工,身上有七八種病,都不敢上醫院。”現在,易大兵的愿望很簡單,“能順利退休,領到每月1000多的退休工資就行。”
不過,退休也是難題。“礦上欠繳社保3000多萬,易大兵本人要補交6萬多,不交齊就辦不下來退休手續。可已經停產1年多的企業實在拿不出錢來補交。”大昌溝煤礦黨委書記周洪無奈說道。
大昌溝的情況并非個例,楊家巖也是如此。“這兩處都是原國有改制礦井,職工人數多,且大多數職工長期在煤礦工作,轉崗就業方向比較單一。”王定虓說,加上兩處煤礦拖欠社保數額均超過3000萬元,導致部分職工無法正常退休,看病、生活都是難題。
目前,當地正通過爭取欠繳款掛賬、籌措劃撥資金等方式,著力解決社保難題,優先保證職工正常退休。下一步,再指導企業做好職工安置方案,用足、用好社保就業政策,拓寬職工安置渠道,實現“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保障零就業家庭至少一名勞動者實現就業。
前路:原煤生產機械化,延長產業鏈求發展
煤炭去產能,不能一減了之,簡單關停并不能解決行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未來路在何方?啃著硬骨頭的同時,廣元也在尋找新的方向。
9月30日,記者來到位于廣元城區附近的地德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這里的涼水泉煤礦是全市為數不多的盈利煤礦。井口外的停車廠里,10幾輛卡車排著隊等待拉煤,“我們這里采用機械化開采技術,不僅效率是人工開采的10倍,而且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礦長謝小強說。
盈利的法寶除了機械化帶來的高效率,還有以市場為導向的精準銷售。謝小強告訴記者,公司除了生產煤炭,還配有專門的銷售團隊,為客戶量身參配外省煤和自產煤,以更有針對性的銷售方案打開市場。“下一步,我們打算優化采掘布局,從井下打一條約3千米的礦道連接市內一家洗煤廠,生產精品煤,延長產業鏈的同時也更加環保。”
在廣元市旺蒼縣,通過股權劃轉、企業托管,不僅救活了多家企業,還盤活了一條40億的產業鏈。
2015年,旺蒼攀成鋼焦化公司面臨關閉。圍繞這家企業,當地曾配套引進了他山石能投洗選、合眾化工甲醇生產、天森煤化煤焦油綜合利用等一系列項目,基本形成“煤—焦—化”產業鏈,年產值達到40億元。攀成鋼焦化公司關閉,意味著上下游20多家企業破產,全縣上萬人失業。
“過去我們一直為攀成鋼焦化提供洗精煤,如果焦化公司關閉,我們的生產銷售也將受到影響。”他山石能投洗選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萬民說。他山石是四川能投物資產業集團控股子公司,旺蒼縣政府通過多方磋商,將旺蒼攀成鋼焦化有限公司以股權劃轉方式轉讓給該集團,保住這條產業鏈。
今年4月,他山石正式接手旺蒼攀成鋼焦化公司。按照商定的經營交易方式,他山石優先采購廣元市境內的煤炭洗選成精煤,再將自己的洗精煤供應旺蒼焦化煉焦,生產的焦炭銷往已經有長期合作關系的鋼鐵公司,然后從鋼鐵公司提取鋼材運送到川能投物產集團承建的項目工地,最終實現資金回籠。這種自產自銷、以物易物的經營方式,減少中間環節,節約資金占有,少付資金利息,極大降低了生產交易成本。
目前,他山石與當地不少下游企業的合作也已落地,一旦焦化公司實現滿負荷生產,下游的合眾化工、天森煤化等企業均可恢復生產。“到今年8月,公司產值已達8.9億元,比去年全年高2億左右。”林萬民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