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政策與經濟
  • 能源戰略
  • 2016年度《中國能源報告》系列報告出版10周年研討會暨《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發布會在京舉行

2016年度《中國能源報告》系列報告出版10周年研討會暨《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發布會在京舉行

2016-11-28 10:44:43 5e

2016年11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與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主辦2016年度“《中國能源報告》系列報告出版10周年研討會暨《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發布會,對外發布《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該系列報告是由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魏一鳴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長期深入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自2006年以來,每兩年出版一卷。《中國能源報告》已出版了六卷,獲得了國內外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專家學者、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和能源企業的廣泛贊譽。

本次發布會,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請了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研究員、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劉克雨研究員、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研究員做大會主旨報告,并對報告及相關能源問題做了評論。北京理工大學紀委書記楊志宏、科學出版社彭斌總經理為會議致辭。會議由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鳴教授主持。新華網等30家媒體代表及1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發布會。

《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作為《中國能源報告》系列研究報告的第六卷,是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團隊成員對“近年來中國能源市場相關重大問題”在長期研究基礎上形成的總結。面對新的宏觀經濟環境,中國進一步需要改變過去傳統的粗放式、高能耗的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低碳化轉型。基于此,本報告從能源經濟的視角入手,總結并提煉國際和中國能源市場的發展特點,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研究中國能源市場,梳理能源市場化演進的歷程和發展。針對能源市場基本特征、能源市場監管、能源市場準入、能源市場化改革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重要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同時也探討了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投資、能源市場“互聯網+”等新特點和新問題。

展望未來,在新常態背景下,為進一步促進能源市場化發展,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新一輪改革。針對煤炭行業產能過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嚴格控制增量、淘汰落后產能,逐步消化過剩產能;電力市場新一輪的改革已經拉開帷幕,以“監管中間,放開兩頭”為主,改革的核心依然是電價改革,新一輪電改將利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將提高能源效率,優化能源供應格局,推動能源革命縱深發展;《報告》認為供給測結構性改革可從四個方面影響能源市場,能源市場的新特點可以歸納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期望本報告的出版,能使中國能源市場的相關問題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政府相關部門更多的重視,并為未來能源市場的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決策依據。

能源市場供給以煤炭為主,市場化改革需穩步推進

根據市場劃分標準,市場要素包括市場主體(即市場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市場客體(用以交換的對象)和市場行為。《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從不同的能源品種入手,對能源市場中供給者和消費者的行為及其特點進行討論。《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認為:中國的能源市場供給仍然以煤為主,近年來,清潔能源比例不斷上升,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同時各種能源的準入門檻、市場集中度及定價情況都不盡相同。在消費環節中,工業的能源消費量最大,占總社會總能耗的70%左右。能耗量排名第二位的是生活能耗,近年來居民整體的能耗結構發生變化,城鄉之間的消費結構差異也愈加明顯。緊隨其后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該行業的能耗增長高于同時期的社會總能耗。

同時,本《報告》對主要能源的成本核算和定價機制的歷史沿革進行系統的梳理,提出在能源成本核算方面的不足之處,也為能源的成本核算和定價指出改革方向。能源行業受到政府的宏觀調控范圍較廣,能源企業的市場化改革需要穩步推進。為了中國能源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府的定位需要進一步明晰和優化,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也應進一步理順和優化。

宏觀經濟的新特點對能源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中國進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國家行列,特別是全球經濟遭遇次貸危機沖擊后,中國的宏觀經濟表現出一些新特點。在當前新的宏觀經濟形勢下,為了改變傳統的粗放式、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方式,確保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這些宏觀政策也在對能源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經濟再平衡背景下,能源需求總量增速放緩、結構加速轉型,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消費結構呈現低碳化和清潔化趨勢。產業結構轉型要求嚴控高碳行業增長,重視能源效率提升。《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就宏觀政策各個方面對能源市場的影響進行較深入探討。本《報告》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對人民幣匯率變化如何影響中國石油進出口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石油凈出口額對匯率變動非常敏感。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對能源價格形成沖擊,主要影響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因此,應充分利用利率杠桿,促進能源市場發展。財稅政策可以有效支持能源市場發展。對于資源稅,應采取“小步走”的漸進式方案。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得到推廣,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日益受到重視。當前,產能過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原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提高供給質量和全要素生產率。本《報告》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能從四個方面影響能源市場,能源市場的新特點可歸納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能源市場風險積聚,防范風險是第一要務

建立穩定、健康的能源市場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部分。能源市場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會受到消費者行為、金融市場和政府政策的共同影響。因此,能源市場的風險防范對于政府政策制定、企業生產者設定目標和投資者規劃策略尤為重要。本《報告》主要從影響整體能源市場的三大類因素入手:首先分析宏觀經濟波動對能源市場的傳導機制,并且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能源市場面臨的不同風險;其次關注全球資本市場危機對能源市場的短期溢出效應,進而又影響到能源供需的風險;此外,由于各國能源政策變革,可能會對不同類型能源產品供需、價格造成沖擊。因此,《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的作者呂鑫認為:我國應加大宏觀、能源產業調控,保證能源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傳統能源企業應繼續布局新能源產業,整合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業務。

石油現貨主導市場定價,原油期貨體系亟待完善

為了規避國際能源價格風險,以能源為標的的各類金融衍生品相繼推出,能源的金融屬性日益凸顯。能源金融是國際能源市場和金融市場相互滲透融合的產物,成為一種能源市場新形態和新趨勢。

隨著交易需求的不斷擴大,各國市場先后推出了不同的品種合約,國際能源期貨市場逐漸壯大起來。能源期貨市場是目前中國能源金融市場的主體,交易品種包含石油和煤炭。原油和天然氣期貨的上市工作也在積極推動中。日前發布的《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的作者唐葆君認為,未來,“互聯網+能源期貨”發展模式將為中國能源期貨的平臺升級、市場擴展、爭奪定價權與話語權提供有力支撐。鑒于中國能源期貨市場起步較晚、發展不均衡,本《報告》采用定性分析與實證研究手段,研究分析中國能源期貨市場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勢。

《中國能源報告2016》針對國內石油期貨市場的研究表明,目前燃料油與石油瀝青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以現貨為主導,期貨市場的定價功能極為薄弱,難以為能源企業提供有效的風險規避手段。中國的石油期貨體系尚不健全,遠不能滿足市場主體的套保需求;結算制度、準入制度與合約設計的不盡完善導致交易流動性低,市場參與度低。此外,市場監管中也存在維持市場活力與避免過度投機的兩難局面。

我國跨區域貿易規模巨大,能源貿易“網絡”應不斷優化

目前,煤、電、油、氣作為中國依賴的主要能源,總體的資源儲量豐富但地域分布不均。煤炭、油、氣資源整體呈北多南少的特點,電力呈“火電為主,水電輔之”的發電結構特征,資源稟賦具有集中性的分布特點;而能源需求量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東、中部工業發達地區,能源生產與消費的空間上的不匹配促使中國展開跨區域間的能源貿易。現階段中國能源的貿易現狀呈現以“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為主導的煤炭貿易、以“西電東送”為主導的電力貿易、以“北油南調、西油東輸”為主導的石油貿易和以“西氣東輸”為主導的天然氣貿易。《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的作者呂鑫認為:基于我國能源稟賦分布不均,區域間能源生產消費長期失衡,跨區域能源貿易規模巨大,因此,我們應不斷優化能源運輸空間格局,繼續發展煤電一體化,同時促進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加快電力、天然氣網絡融合。同時,為促進跨區域間的能源貿易"國家加大了對交通網絡和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針對油氣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國家大力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的交流合作,進一步鞏固中國的能源安全。在此背景下,本《報告》通過考察能源資源的分布稟賦及能源貿易的發展狀況,從理論上對中國現階段能源貿易仍存在的問題進行空間配置的優化,同時針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大區域能源市場間的貿易結構及變化趨勢進行分析。

中國煤炭市場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市場價格波動下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煤炭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煤炭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同時也保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到2015年底,受經濟增速放緩、需求不足和環境和碳減排約束趨緊等影響,國內煤炭行業出現了供給過剩現象,價格總體上呈波動下行趨勢。《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立足于中國國情,重點分析中國煤炭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特征,綜合評價我國煤炭供需平衡及煤炭流向圖,全面考察煤炭市場經歷的“完全計劃、多層次計劃、價格雙軌制、煤炭價格機制市場化”四個階段的定價機制與驅動因素,探討當前煤炭行業發展在市場、環境、安全等領域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針對中國煤炭市場運行與建設、行業布局與規劃、國際煤炭市場地位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議。

中國電力市場:從寡頭格局到市場化改革

從標志著我國電力投資體制改革開端的1985年山東龍口電廠項目開工開始,30多年來,中國電力市場先后經過多輪改革,在優化能源資源配置、調節市場供求關系、促進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對比發達國家電力發展,我國電力行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差距。鑒于電力市場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性,本《報告》探討了中國電力市場從寡頭格局到市場化改革的特點和影響。研究發現:世界各國高度重視電力市場改革,依據本國國情選擇合理的市場模式,以安全、高效、清潔為目標,以電價改革作為電力市場建設的核心,以需求側作為市場調節的重要手段,構建跨區域電力市場,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中國電力市場先后經過集資辦電、政企分開、廠網分離等多輪改革,在優化能源資源配置,調節市場供求關系,促進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面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新目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電力行業提質增效,新一輪電改已經拉開序幕,以“監管中間,放開兩頭”為主,改革的核心依然是電價改革,新一輪電改有利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和新能源行業的發展。

中國石油行業直面挑戰,穩定行業健康發展是當務之急

石油是現代工業發展的血液。中國石油化工產業占工業經濟總量的20%,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產油國,2015年5月,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受國際油價下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及我國特殊的石化行業發展狀況制約等因素影響,我國石化行業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基于國際油價低迷與我國石化行業行政壟斷的情況,本《報告》通過考察我國石油行業發展變化特征,探討我國石油行業發展變化的特征。自2014年7月以來,油價持續低位震蕩。在低油價背景下,由于中國石化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對油價波動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石油市場開始呈現出分化發展的特點:勘探開發領域受到直接沖擊,業績大幅下滑;油田服務行業仍依靠存量經營,盈利增速放緩;煉油與化工行業受益于成品油地板價設立和低成本,盈利有所增長;銷售行業通過改善庫存管理,業績穩定;而一體化公司(中石油與中石化)則由于各板塊業務占比不同,業績出現了一定程度分化。鑒于石油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石油市場穩定發展的同時,石油安全也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近年來,中國石油貿易規模加大,進口渠道也更加多元化,但海外投資風險較大、安全形勢仍然復雜,不容忽視。《中國能源報告2016:能源市場研究》的作者呂鑫認為:在國際油價持續低迷,我國石化產業直面前所未來的挑戰的背景下,當下我們首要任務是通過多種手段保證石化產業健康發展,例如加快石油期貨市場建設,增大油價定價權,同時要穩步推進油源放開,深入完善油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國天然氣市場:市場化改革破題

“十二五”末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增速大幅回落。《中國能源報告2016》認為:天然氣消費的主要驅動因素已經從經濟增長和價格優勢轉向生態文明建設,但未來仍有較大的增長潛力。預計2020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在2700億立方米左右,2030年可達3900億立方米,替代煤炭是主要發展方向。從供應角度看,中國天然氣資源潛力十分豐富,非常規天然氣特別是頁巖氣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突破,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十三五”期間,進口管道氣和進口LNG都將繼續快速增長,但資源過剩問題已經顯現并不斷加劇。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天然氣價格機制不斷完善,但與歐美地區成熟的“氣對氣競爭法”的市場化定價模式仍有較大差距,天然氣交易體系應該是發展的重點。當前中國天然氣管網領域自然壟斷與行政壟斷并存,儲運基礎設施能力仍嚴重不足,政策的不確定性會制約天然氣管網的發展。建議從問題導向、系統思維、循序漸進的角度出發,加快完善天然氣行業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公平開放、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則和秩序。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中國能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