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馬橋街道辦事處民政辦今年年終多了一樁事要辦:給全街道51戶低保家庭發放每戶2000元的光伏扶貧資金。
“安裝‘屋頂電站’,低保家庭自己不用掏一分錢,每年每戶還將獲得2000元的受益。”民政辦主任宋玉曙說,今年,該街道在第二屆居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票決產生了十件實事工程,“光伏扶貧”項目列入其中。通過光伏扶貧項目的實施,變“輸血”為“造血”,為低保戶脫貧致富打下基礎。
據了解,根據低保家庭的不同情況,馬橋街道辦事處采取兩種模式開展此項扶貧工作。居住房屋適合安裝光伏發電裝置的低保戶在自家屋頂建成光伏發電設備后,產權歸低保戶所有,低保戶退出低保后依然可以享受發電收益;因安全問題光伏設施無法安裝在自家房屋上的低保戶,按照“村(社區)提供屋頂、街道負責建設、低保戶獲得收益”的模式,由低保戶(或電網戶主)提出申請,馬橋街道統一進行建設,并由相關村(部門)出面辦理統一的電表,并按照千瓦/戶的標準切塊到低保戶,相關收益由低保戶享受。光伏發電設備建成后,產權歸街道所有,低保戶退出低保后不再享受發電收益(但街道確保5年內發電收益歸該低保戶所有)。今年上半年,該街道第一批12戶低保戶已完成在自家的屋頂上安裝了2千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并由海寧市供電部門對光伏發電工程進行驗收并入國家電網之中投入使用。最近,馬橋街道柏士村村部的屋頂容量為118千瓦的光伏發電工程正在安裝,完工后即可投入使用,今年年底,這39戶低保戶每戶也將收到政府給的2000元的光伏扶貧資金。
據了解,馬橋街道計劃2016年、2017年在村級辦公用房中建設不少于80千瓦的光伏發電裝置(動態扶貧光伏設施),用于未來新增低保戶的扶貧,多余收益存入街道精準扶貧專項基金。
馬橋街道的探索并非個案。近年來,海寧市建立了“一對一”、“一助一”全覆蓋、常態化、長效化的扶貧開發機制,開展了“1”項慰問送溫暖活動和落實“X”項多樣化的結對幫扶措施,做到了在扶持對象上精準、項目安排上精細、資金使用上精確、措施到戶上精深、脫貧成效上精實,使全市農村低收入農戶收入得到增加,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光伏扶貧”正是當地探索出的一條扶貧攻堅新路。早在2014年春節后,袁花鎮與晶科能源為首批10戶低保家庭免費安裝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
“鎮里給我們免費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你不用管它,它就會在太陽底下發電,用不了的電還能賺錢。”袁花鎮紅曉村的顧衛根告訴記者。太陽能發電即發即用,用不了的還能上網賣給國家。作為袁花率先用上光伏發電的10戶低保戶中的一戶,“屋頂電站”建成近兩年來,這個一度由于家庭成員患尿毒癥陷入困頓的家庭擔子明顯輕了。
據估算,一個“電站”每年平均為每戶低保家庭增加2000至3000元的收入。太陽能發電系統預計壽命25年,這是一種“造血”式扶貧。
“去年,海寧在全省率先提出到2019年,要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1.66以內,同時基本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1萬元以下人口。”海寧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向著這個目標,當地正積極探索各類幫困扶貧新舉措,繼袁花鎮、馬橋街道等地的探索之后,“光伏扶貧”也將進入更多困難家庭。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