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事情做好。”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大釗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戴著一副大框眼鏡,顧大釗顯得樸實儒雅。不久前,他帶領的神華集團“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與地表生態修復”科技創新團隊,被國務院國資委評為優秀科技創新團隊。作為一位奮戰在煤炭行業幾十年的“老兵”,一旦談起煤炭和技術,他就變得神采飛揚。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顧大釗說,西部晉、陜、寧、甘、內蒙古5省區,煤炭產量約占全國的70%,但水資源量僅占3.9%,“水資源短缺、生態脆弱和煤炭資源開發利用之間存在巨大矛盾”。
為解決這一矛盾,顧大釗帶頭成立了“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與地表生態修復”團隊,圍繞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和礦區生態修復三大方向,開展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工程建設等工作。
“煤炭開采必伴有礦井水,而礦井水不僅會造成水資源浪費,也是煤礦‘水害之源’。”顧大釗告訴記者,每生產1噸煤平均產生2噸礦井水,但礦井水利用率長期低于30%,礦井水大量外排,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目前由礦井水引起的事故占我國煤礦水害總事故的80%以上。
20多年來,顧大釗帶領團隊不斷進行技術探索和工程實踐,首次提出了煤礦地下水庫儲用礦井水理念,構建了煤礦地下水庫理論框架與技術體系,利用煤炭開采形成的采空區,建設地下水庫儲用礦井水,并通過“三重防護”技術,確保地下水庫安全運行,破解了世界性難題。
另外,團隊還研發了庫前沉淀、井下模塊化處理、庫內凈化“三位一體”的水處理技術,使采空區成為高效率、低成本的水處理工廠。“這些技術讓礦井水由水患變成了水利。”顧大釗說。
目前,這些科技創新成果已在神東礦區廣泛應用。神東礦區建成煤礦地下水庫35座,年供水超過6000萬方,不僅供應了礦區95%的用水,還為周邊電廠供水,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在同事眼里,顧大釗有想法、能吃苦,經常周末加班,幾乎每一位安保人員都認識他。“吃苦實干、敬業奉獻是我們的團隊精神,從問題入手,通過合作創新解決技術難題,是我們的快樂之源,也是使命和價值所在。”顧大釗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