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群道齊心高于魔 合力降魔需真招

2017-01-04 16:37:55 中國能源網   作者: 韓曉平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中,一些僵尸企業,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和地方政府官員往往從地方局部利益出發,上面出臺了一個政策,下面準備了一百個對策。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群道合力出手,還要出真招來驅魔降妖,而通過電價政策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從2017年1月1日起,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將通過更加嚴格的差別電價政策和基于工序能耗的階梯電價政策,來推進鋼鐵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淘汰落后產能。

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對鋼鐵行業限制類、淘汰類裝置所屬企業的生產用電,繼續執行差別電價,在現行目錄銷售電價或市場交易電價基礎上實行加價,其中:淘汰類由每千瓦時加價3毛錢提高至每千瓦時加價5毛錢;限制類繼續維持每千瓦時加價1毛錢;未按期完成化解過剩產能的鋼鐵企業電價按照淘汰類每千瓦時加價5毛錢執行。

比如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河北,35千伏至110千伏的大工業用電的平均電價為0.5861元/千瓦時,如果是淘汰類企業的電價將達到1.0861元,而其中的高峰電價將達到1.4138的電價。還有按照最大需量繳納每月35元/千瓦的基本電費。

發改委和工信部,對執行差別電價政策以外的鋼鐵企業,以《粗鋼生產主要工序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為標準,按工序能耗推行階梯電價政策。能耗越高,電價越高,這將倒逼企業降低能耗。因為,能耗高就意味著電價高,生產成本就越高,市場競爭力就越差,要想生存就必須降低能耗,也就自然而然地減少了污染。

這項政策,各地方還可結合實際情況,在上述規定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差別電價、階梯電價實施力度,提高加價標準。也就是說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加價權利,而不是減價權利。

從2004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就對鋼鐵等八大類高耗能行業區分允許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執行差別電價政策,對促進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次是進一步利用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價格手段,推進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希望進一步促進鋼鐵企業實施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高鋼鐵企業的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競爭能力,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

2016年1月14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曾針對水泥行業出臺過一個《關于水泥企業用電實行階梯電價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與這一次針對鋼鐵的政策基本相似,這個政策促使約10%左右的不能達到能耗標準的水泥生產線產能被淘汰,對化解水泥行業過剩產能起到積極作用。

但是,這一政策在執行中難度是非常大的,首先要有效核定鋼鐵企業的實際技術水平和生產能耗,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必須腳踏實地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對于這些生死存亡的企業弄虛作假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是地方政府對于發改委和工信部政策的態度和執行力,地方要考慮稅收和就業等地方利益,可能對部委政策缺乏有效的執行力;其三是電網企業,目前國資委對于電網公司的考核仍是做大做強,電網企業不得不追求利潤,減少供電量將使這些企業無法完成售電任務;其四,是電力改革允許發電企業向大用戶直供,而鋼鐵企業耗電量非常大,一些應被淘汰的鋼鐵企業可能渾水摸魚向不知情的發電企業直接廉價購電。

所以,僅僅靠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還不能很好的落實這一政策。我們知道通過差別電價政策淘汰落后產能始于2004年,盡管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2004年到2014年是中國鋼鐵產能過剩集中爆發的一段時間,2004年全國粗鋼產量2.73億噸,鋼材產量不到3億噸;2015年粗鋼產量達到8.23億噸,比2004年增加了3倍,鋼材產量達到11.26億噸,增加了3.75倍,這樣的增長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落后產能越淘汰越過剩,帶來的代價也是環境的急劇惡化,這幾天北方地區大面積霧霾就是后作用力,這其中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應該得到很好的汲取和總結。

導致這一局面的根本問題是各級政府和央企沒有形成政策合理。只有國務院各部委和央企,以及各級政府部門的形成政策執行的合力,大家都要講大局,樹立全局整體觀念;講紀律,要令行禁止;講規矩,就是總書記說的“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能因為地方利益自說自話為所欲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這一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戰中打一個勝仗。

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說,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深刻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攻堅克難,久久為功”的事業,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核心任務和重中之重。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