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空氣質量改善效果不佳 京津冀治霾目標需協同

2017-02-04 08:55:08 中青在線   作者: 王林 陳晶 高照 于蒙蒙  

年關將至,霧霾在華北大地再次登場。

1月22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預測信息稱,春節前夕華北地區將再度遭遇重污染天氣,24—26日,河北中南部及其鄰近區域可能出現重度污染,影響地區可能包括河北、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城市。1月23日12時,鄭州發布了霧霾橙色預警,啟動Ⅱ級響應。

對于生活在京津冀地區的人們而言,近幾年,一到冬天,霧霾總是揮之不去。今年1月初,一場持續近一周的“跨年霾”席卷了華北大部分地區,京津冀三地概莫能外。

霧霾治理的復雜與艱巨也日益凸顯。京津冀及周邊6省市國土面積只占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單位國土面積排放強度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燃煤機組占全國的27%,機動車保有量占全國的28%,還有大量排放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的化工產業。

更大的壓力還在于,京津冀三地發展不平衡,環境治理水平也參差不齊,三地整體治霾的效果在一定意義上打了折扣。2017年是“大氣國十條”的收官之年,新的一年京津冀地區該如何實施治霾?能否完成既定目標,實現京津冀霧霾協同聯動治理?

PM2.5年均濃度逐年下降,為何大家感受不到

每到霧霾天氣,范心怡就不愿出門上班,因為單位沒有安裝新風系統。這個“北漂女青年”原本最期待每周五晚上的綜藝節目,但在去年末今年初的“跨年霾”中,她最期待的事情變成了西北風。

這并不是調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到冬季重度霧霾天氣,京津冀地區的許多人就在“等風來”,希望強勁的西北風能吹走地表的霧霾。而在十幾年前,這股西北風給北京等地帶來的可能還是沙塵暴。

西北風儼然成了不少人眼中的“救星”。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京津冀霧霾治理政策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3——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年均濃度明顯下降,但很大程度上靠“天幫忙”,“人努力”的效果并不顯著。

作為一個生活在京津冀的居民,范心怡的感受是這兩年的空氣污染程度似乎加深了。“今年年初那次大霧霾持續那么久,而且那么嚴重,我身邊都有朋友想辭職回家了。”

但實際上,“大氣國十條”實施以來,京津冀地區PM2.5年均濃度等污染指標確實降下來了。中國清潔空氣聯盟(CAAC)自2015年起就持續發布《中國空氣質量管理評估報告》,其中不僅有對各省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分析,還包括對衛星反演數據的分析,其結果都印證了這個結論——空氣年均質量確實在好轉。

既然PM2.5年均濃度在逐年下降,為何許多人仍感覺空氣質量不佳?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主任解洪興解釋,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公眾對快速解決霧霾污染問題有強烈預期,但改善的進程沒預期那么快;另一方面是因為,北方城市冬季空氣污染確實改善程度有限,今年冬季有些地方的空氣質量甚至比往年還惡化。

“這里面有氣象的因素,也有冬季取暖消耗燃料,特別是散煤的使用等原因,確實需要特別關注。”解洪興說。

在發布上述《報告》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晉濤認為,從過去多年的經驗來看,京津冀地區治理霧霾不能說沒有努力,也不能說政府不夠重視,但治霾效果公眾感受不明顯,可能是因為努力了但方法不太對,“這里面有很大的政策改進空間”。

《報告》提出,重污染天氣的出現頻率是公眾可以直接感知、也是公眾更加關注的環境質量指標。隨著PM2.5年均濃度下降,重污染天氣出現頻率也會降低,但重污染天氣出現頻率和PM2.5年均濃度之間并非線性的對應關系。也就是說,PM2.5年均濃度下降,并不意味著重污染天氣出現的天數一定減少。

《報告》發布人、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石敏俊教授認為,降低PM2.5年均濃度仍然可以作為霧霾治理的政策目標,但霧霾治理的政策重點應轉向如何減少重污染天氣的出現頻率,尤其是冬季靜穩天氣條件下的污染物排放控制。

京津冀治霾目標需協同

除治霾政策應轉變之外,《報告》還建議考慮調整霧霾治理的政策目標,把PM2.5年均濃度70μg/m³作為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的過渡目標,PM2.5年均濃度達到60μg/m³,可以作為中遠期目標。

據測算,如果以PM2.5年均濃度70μg/m³,作為過渡目標,京津冀地區需要減少約57%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相比于之前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減排63%的計劃,北京市的減排壓力將大大減小。

據石敏俊介紹,《報告》曾通過數據模型測算,如果要達到“大氣國十條”的既定目標,北京市需要把污染物減排率從63%提高到78%,霧霾治理的邊際成本將越來越高。此外,京津冀三地治霾政策需要協同配合,目標協同就是一個重要方向。

事實上,京津冀地區的治霾挑戰各有不同。

今年的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說,2016年PM2.5年均濃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而去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73μg/m³,雖然已經是近年來降幅最大的一年,但離“大氣國十條”設定的目標還很遠。河北的張家口、承德、秦皇島等地則因氣象條件利于疏散,污染物排放量少,治霾壓力不大。河北中南部的邯鄲、石家莊、保定等地屬于氣象條件不易于擴散的地區,污染物排放量高,PM2.5年均濃度超過11μg/m³,治霾難度較大。

考慮到京津冀三地的發展水平不一樣,治霾的能力和挑戰也不一樣,石敏俊認為京津冀地區應該在治霾目標上協同配合。“大氣污染是可以區域間傳輸的,如果有一個區域拖后很多的話,就會影響周邊區域的目標達成。因此京津冀地區在治理好本地的空氣污染的基礎上,還要關注區域間的污染物傳輸。”

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能源基金會發布的CAAC政策報告《京津冀能否實現2017年PM2.5改善目標?》(以下簡稱“《政策報告》”)也提出,區域聯合減排有助區域空氣質量改善。京津冀周邊減排目標的實現,將使得京津冀區域的PM2.5濃度下降約3%。如果京津冀周邊區域(如山東、山西、內蒙)不能達到“大氣國十條”規定的減排目標,京津冀區域空氣改善將更困難。

《政策報告》還建議,京津冀各地(包括區縣、地級市)盡快建立更符合本地情況的更精細化的污染源排放清單,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工作,對污染減排措施進行量化分析,應用空氣質量模型分析現有的措施能否達到本地2017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同時對下一步如何實現空氣質量國家標準進行分析并制定策略。

解洪興認為,由于京津冀地區各省市之間的空氣污染傳輸影響非常高,基本處于一個空氣質量區,因此在治霾過程中首先要避免污染源在區域內轉移,京津冀地區應當施行相對統一的環保法規、標準,針對一些跨行政區污染的問題應當有聯合執法機制。

事實上,在剛剛閉幕的京津冀地方“兩會”上,也有不少人呼吁,治理霧霾需要有跨區域的協調機構,京津冀大氣環保局這樣的機構應該盡快成立,且要有較強的執行力。北京市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建立環保警察,這與河北建立環保警察的情況類似。這些跡象也表明,治霾已經取得了一些共識并在可能的領域逐步開始一致行動。

如何幫助河北“騰籠換鳥”成關鍵

從長遠來看,協同治理霧霾的思路更要體現在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上。許多專家都談到,加快京津冀地區轉型升級,驅散霧霾才能水到渠成,簡單的關停企業并不是京津冀地區治霾的根本之策。

徐晉濤教授注意到,在京津冀地區以往的環境治理過程中,不少地方采取的還是直接關停企業的辦法,但政策執行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少污染企業在被通報后依然排污。在他看來,由于重化工業在京津冀區域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關停企業是社會成本最高的治污辦法,一定會遇到層層阻力,其效果一般不會很好。

“治理霧霾,接下來還是應該找到社會成本最低的辦法,經濟政策是社會成本最低的辦法,期待國家即將出臺的環保稅快點落實,減少運動式搞環保。”徐晉濤說。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葉裕民教授總結發達國家治理霧霾的經驗認為,京津冀地區要想以較低的社會經濟成本達到控制排放的目標,就必須首先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葉裕民認為,由于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產業轉型的重點在于優化河北省的產業結構,提高河北省發展綠色經濟,接收高科技企業的能力。她認為,北京、天津需要更好的環境質量,就應該幫助河北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投資環境,引導高科技、低污染的企業在河北落戶。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要想繼續推進以產業轉型治理環境污染戰略,關鍵還是把政策精細化落到實處。

駱建華表示,河北通過產業轉型治理污染的做法目前面臨一些困難,主要還是因為缺乏好的機制與政策吸引“鳥兒”過去。目前許多政策仍是從基礎設施、電力優惠等方面考慮,尚有不足。

“實際上轉型升級的觀點我們一早就提出來了,但河北的重工業結構不是一天形成的,要‘騰籠換鳥’的話,‘鳥’從哪里來?必須要北京天津來幫助它,發展一些其他的產業,但是現在看來幫助多少了呢?”他說。

“現在企業普遍抱怨稅比較高,它(河北)要是在這塊做做文章,還是有企業愿意過去的,畢竟土地比北京便宜。”駱建華認為,只有完善產業政策,幫助產業轉型升級,“鳥兒”才能飛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