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地區是亞非歐三大洲交通樞紐,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產地、最大的建筑市場、最多的人均旅游消費地,也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之一。海灣國家地處“一帶一路”沿線的樞紐地帶,更是推進“一帶一路”區域合作的關鍵節點。
在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2016年12月17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為指導單位的“中國—海灣國家經濟合作智庫峰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如何加強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的能源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深化分工、進一步拓展市場,成為與會的中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企業人士探討的重點話題。
中國—海灣國家能源合作日益緊密
近十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能源格局也在深度調整。國家能源局國際司副司長安豐全在會上說,這種調整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能源的清潔化、低碳化趨勢加快。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有效防治大氣污染的背景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非化石能源,逐步成為能源資源的主體。2015年,全球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新能源裝機容量一半以上,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不斷上升,綠色低碳多元的能源體系大幅度提升。
第二,能源生產利用過程自動化。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新業態不斷涌現。
第三,能源格局國際化。全球正在形成多極發展的新能源格局,能源消費中心也在下移,發展中國家正成為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第四,傳統能源安全風險與非傳統能源安全風險相互交錯。日本福島核事故等引起國際社會對能源安全,特別是輸送能源通道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的高度重視。能源問題不再是單純的能源供應問題或者能源消費問題,逐步成為一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生態環境及氣候變化等多層面的戰略性問題,越來越需要深化全球合作,包括各種形式的區域型合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王金照從三個角度分析了中國與海灣國家能源貿易合作的現狀。
他認為,從合作角度看,能源合作是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合作的關鍵內容。2015年,中國石油進口的1/3來自海灣國家,液化天然氣也大致有1/3來自海灣國家。總體來講,海灣地區是中國最主要的油氣來源,中國也是這些國家最主要的油氣出口地。可以說,中國與海合會之間的能源關系是當今最重要的能源關系。
從發展角度看,未來中國的石油天然氣進口會不斷增長,隨著歐洲能源消費降低,美國能源獨立,中國和海合會的能源相互依賴只會加強而不會減弱。
從貿易角度看,能源貿易是中國與海合會貿易的主體和核心。特別是從海合會對中國的出口來看,98%的出口值集中在石油、天然氣以及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產品,可以說,中海之間搞好了能源合作就在很大程度上搞好了貿易合作。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亞洲公司副總裁穆莎巴·卡塔尼在發言中表示,過去25年,中國與沙特能源合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說:“上世紀90年代初,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向中國國家石油公司賣出了第一批原油。當時很少有人會想到,現在中國每天要從外部世界進口750萬桶原油!”
穆莎巴·卡塔尼說,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僅次于美國。目前,中國從60多個國家進口160多種石油產品,中國有1/3的原油進口來自海合會成員國。2006年開始,沙特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商,每天向中國供應超過100萬桶原油。中國是沙特原油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國。
他介紹,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參與了石油煉化的各個環節,目前在中國有兩家石油煉化企業,其中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參股的福建石油煉化項目的煉化能力為24萬桶/天。沙特阿美也與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合作,在當地建立了石化產品的零售公司。在研發方面,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中國建立了研發中心,35名成員從事石油勘探到石油煉化各個環節的研究。在上海和廈門,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成立有辦事處,提供采購和服務業務。
會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震對中國與中東油氣合作的現狀做了梳理。
第一,上游投資已經形成規模,下游合作初見成效。中國石油公司權益產量占海外產量的1/3。四家石油公司在伊朗、伊拉克、阿聯酋等8個國家運行了22個上游項目,累計投資200億美元,油氣權益產量2600萬多噸。中石化海外第一個煉廠項目——沙特延布煉廠于2015年正式投產,煉油能力2000萬噸/年,總投資100億美元。
第二,石油貿易是重頭,天然氣貿易快速增長。中國和中東原油貿易量不斷攀升。2015年達1.7億噸,較2010年增長51%,年均增速達8.6%。中國從中東國家進口原油量占進口總量的“半壁江山”。原油進口地主要包括沙特、阿曼、阿聯酋、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六國,沙特是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來源地。而在天然氣貿易上,中國與中東天然氣貿易時間雖短,但發展很快。2009年起,中國開始從中東規模性進口液化天然氣(LNG),2015年進口量達70億立方米,增長10倍。天然氣進口主要來自卡塔爾,卡塔爾是我國第三大天然氣進口來源地,第二大LNG進口來源地。
第三,中國工程技術服務在中東樹立了良好形象。中國工程技術份額約占中東的四分之一,高質量完成了多個大型項目,包括阿布扎比原油管道、伊拉克多個油田鉆完井等。同時,有數個正在執行的大型項目,包括伊拉克格拉夫油田FCP升級項目、沙特拉斯坦努拉管道項目、阿聯酋曼德油田開發項目。
第四,中國裝備正逐步進入中東市場。中國裝備在中東的整體市場占有率低,西方公司占據中東裝備市場的75%以上。中國裝備在部分國家占有一定市場份額,但是總體來說進入時間較短,不占據高端領域。隨著我國裝備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
“中石化多年來也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國石化集團生產經營管理部協調處處長蘇彪在會上說。他介紹,在原油貿易方面,雙方簽訂了原油貿易備忘錄,2015年雙方原油貿易達到150萬桶/天,目前合作執行情況良好。中石化于2004年1月在沙特開始合作項目,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以80%:20%的股比組建中沙天然氣有限公司,開展非伴生天然氣、液化天然氣以及相關其他產品的勘探、評價、開發、生產、銷售等業務。
在原油煉廠方面,中石化和沙特沙比克公司在天津合作建設了100萬噸乙烯合作項目,雙方股比各占50%,該公司于2009年11月20日注冊成立,合作期30年。此外,中石化與阿聯酋、新加坡也有合作項目。
在石油工程方面,截至2013年1月,中石化有四家油田企業在沙特進行了64個石油工程項目,合同總額32.3億美元,其中參與的施工隊伍41支,執行人員2890人。
為了提高我國石化煉化工程在國際市場的能力,2011年中石化組織六家裝備企業訪問沙特,就中國裝備企業在沙特入網認證注冊和擬投資建廠進行了深入交流。截至目前,已有12家裝備企業在沙特完成注冊。
中國—海灣國家能源合作機遇和挑戰并存
“毫無疑問,中國對能源的需求與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吻合的。盡管世界正在努力地尋求替代能源,但石油還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穆莎巴?卡塔尼在會上表示。他說,2016年4月,沙特發布了“2030愿景”,這一愿景的目標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非常契合。
沙特國王石油研究中心總裁薩馬爾?阿爾什干表示,希望通過沙特“2030愿景”建立更加開放、更有活力的市場,使其更加多元化,同時切實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為國內國際投資者創造一個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他說,不管多么宏大的概念,都不應止于制定目標層面,更要關注如何將其落實到位,而且要使各方都能夠從中受益,為此需要是進一步深化現在的合作,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
安豐全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能源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一個國家能憑借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的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謀發展,已成為世界的潮流,也是中國與海灣國家能源合作的新特點。
王震表示,中國與中東國家的合作潛力非常大。在儲量上,中東是世界主要油氣儲備分布區,剩余可采儲量規模大,油氣儲量占全球的四成以上。石油儲量主要分布在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五國,天然氣儲量主要分布在伊朗和卡塔爾。
在產量上,中東是世界主要油氣產區,增產潛力大,將長期保持世界主要石油產區的地位。中東石油產量目前占全球三分之一,預計2020年和2030年,石油產量分別占全球的33%和40%。天然氣產量將快速提升,目前占全球六分之一,預計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占全球的22%和32%。
在成本優勢上,中東是世界油氣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石油的平均生產成本僅27美元/桶,低于50美元/桶的世界平均水平。天然氣生產成本更低,中東國家有大量的伴生氣,許多天然氣項目幾乎沒有成本。
在對外合作上,中東多數國家油氣對外開放,合作政策各異。除沙特、科威特的石油上游外,其余主要國家油氣行業總體對外開放,合作形式多樣。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持續走低,中東地區部分國家采取私有化、公開募股等形式籌集資金。
在合作前景上,中東地區是“一帶一路”能源戰略的重點合作區域。我國對中東外交加強,有望深化與重點國家油氣合作。
蘇彪則坦言,中東方面的競爭過于激烈,沙特歡迎全球工程承包商前往開展業務,通過充分競爭來降低成本。沙特的企業長期使用是歐美技術標準,甚至高于歐美標準,對整個施工的要求標準非常高,中國的設備材料很難進入。沙特企業普遍不接受中國設備材料的標準,中國設備廠家通過沙特認證的極少,大多不在設備材料的采購清單中。由此造成在項目總承包過程中,采購成為中國企業的劣勢之一。
在中阿交流協會副會長秦勇看來,海灣國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我們主要面臨兩項挑戰,一是中國與海合會國家自貿區談判問題,二是中國與海灣國家合作轉型升級問題。這兩大問題需要雙方政府和智庫同時發力,共同應對挑戰,共同迎接機遇。
更好地促進中國與海灣國家能源合作
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沙特期間會見海合會秘書長扎耶尼時提出,中海雙方合作具有扎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希望雙方開拓進取,中方愿成為海合會國家長期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市場,同海方構建上下游全方位能源合作格局。雙方深化基礎設施建設,通信、電力、投資、金融、航天、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合作。王金照認為,習近平主席為中海能源合作指明了方向和原則。
他建議,第一,開展綜合性全產業鏈的互利雙贏合作。中海能源合作應遵循三點原則。一是綜合性原則,不僅要考慮到石油、天然氣這些化石能源的合作,也要考慮到中國具有優勢的核能、可再生能源、能效等領域合作。二是全產業鏈合作,不僅關注原油、天然氣領域,也要關注煉化,包括下一步的銷售,甚至更長遠一點,在能源工業的研究開發上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三是互利共贏的原則,雙方要進一步開放市場,雖然在其他領域我們彼此都是比較開放的,但是在能源領域尤其在油氣的很多環節存在制度障礙,應該進一步開放促進這種合作。
第二,大幅提升中海油氣合作層次和水平。一是在原油貿易中加大長期合同的比例,給予中國優先購買權。二是在油氣定價中逐步改變歐、美、亞洲市場差異定價的做法,消除亞洲溢價。從長遠來看,中國正在建設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應逐漸將相關價格指數納入中海之間的石油天然氣交易定價,更全面地反映市場供需關系。三是在中游煉化環節,鼓勵中國企業到海合會投資,并和中國國內的煉化企業形成更緊密的產業聯系,進一步提升煉化環節中國投資的股比。四是從長遠看,海方應逐步向中國放開油氣勘探開發,近期可以從采購更多的中國勘探開發設備和服務,以及放開天然氣勘探領域起步。五是中方應進一步向海合會國家開放油氣中下游的投資,吸引海合會國家來中國投資建設油氣儲運中心。六是盡快達成中國和海合會自由貿易協定,為貿易投資做好制度上的安排。
第三,向核能、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領域進一步拓展合作。一是互補性很強,合作潛力巨大。如沙特計劃到2032年新增光伏發電能力41GW,新增核能發電能力18GW,新增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4GW。沙特等國推進經濟多元化戰略,大力發展化工、鋼鐵等重化工業,需要采用先進能效技術,否則將拖累產業競爭力。中國在上述領域有很強的技術能力,并且產品和技術的性價比很高,海合會國家要歡迎中國企業投資,并為其投資建設營造較好的政策環境,將其作為中海能源合作又一個重大領域。二是,在可再生能源合作上也可形成上下游一體化互惠合作。鼓勵中國企業到海合會國家建設光伏電站,建設光伏電池和組件生產企業,在光伏研究開發和產業化上加強中海合作。
第四,從能源合作向金融合作延伸。中國和海合會貿易投資逐步引入人民幣結算,海合會國家在外匯儲備中增加人民幣資產。
安豐全也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能源發展和能源國際合作問題。中海應該攜起手來,進一步找準合作的契合點,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推動雙方能源合作轉型升級。
他認為,我們需要做出以下努力:第一,協同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中國與海灣各國在能源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產業結構、技術創新等方面各有不同、互有所長,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高能源供給保障水平。中國有不斷擴大的油氣需求,有覆蓋各能源領域、上下游一體化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和金融產業體系做支撐,海灣國家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和巨大的儲存潛力。中國愿與海灣各國進一步加強傳統化石能源資源和新能源資源的合作開發,結合各自的資源、技術、市場優勢,形成能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共同提高全球能源共同利益,共同維護區域及全球能源安全。
第二,協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是第一資源,節能技術是最綠色、最可持續的能源,中國和海灣各國在此方面的進步潛力非常大,應當共同研發和推廣最先進的節能技術、最高效的節能產品,加強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節能合作,創新合作機制,分享先進技術和經驗,為提高全球能源利用效率做出更大貢獻。
第三,協同加強應急能力建設。提升儲備技術和管理的效率,降低油氣儲備成本,擴大油氣儲備規模,加強先進技術研發合作,提高能源系統的可靠性、經濟性,加強能源安全與技術信息合作,探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技術,提高安全運行能力。
第四,協同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久前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同研究推動全球能源物聯網的倡議,中國將重點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海灣國家在能源基礎設施方面的互聯互通,推動跨境油氣通道建設,開展區域電網建設合作,共享區域能源資源和能源設計,共同維護國際能源通道的安全暢通,共同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
第五,協同推進能源轉型發展。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風電、水電、太陽能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國,風機制造能力占全球一半,光伏制造能力占70%,風機、光伏的成本也在不斷下降。中海雙方要加強在太陽能發電、新一代生物乙醇汽車、“煤變油”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不斷替代石油能源,共同推動向綠色低碳能源發展。
第六,攜手完善國際能源治理體系。國際能源治理體系由全球各國共建共享,中國和海灣國家是這一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共建者。隨著能源內涵的不斷拓展,全球能源治理體系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我們應共同建設互利共贏、開放包容、公平有序的新型能源治理體系,促進建立維護全球能源安全體系的長效機制,使能源穩定發展、綠色發展,從而惠及各國人民。
作為來自能源企業的代表,蘇彪建議:第一,希望海合會成員國進一步向中國開放石油、石化工程的服務、設計和設備材料市場,將中國石化企業列為工程和設計服務承包商,將中國石化天然氣設備、材料等納入供應商名錄。
第二,發揮上中下游一體化的企業優勢,降低設備成本。如果海合會成員國有類似的投資機會,中石化可借助自身上下游一體化的優勢,將油氣區塊的勘探開發和煉化領域的投資整體考慮,進行工程設計、建設和產品銷售。
第三,希望中國和中東國家在合作過程中處理好國內外投資的關系,保持目標市場的穩定,相互理解,取得共贏。
第四,希望智庫同企業加強溝通和協調,中石化也樂于把具體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提供給智庫機構和宏觀管理部門,以利于中國與海灣國家的長期合作取得實質和健康的發展。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