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創造出“棚頂發電、棚內栽棗、林下種植”農光互補立體模式,實現了紅棗收益與發電收益雙增收;天鎮縣光伏扶貧實現了貧困村的全覆蓋,每村獲得光伏收益8萬元……在我省,絕大多數貧困地區光照資源充足,荒山荒坡廣闊,建設光伏電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截至2016年底,全省光伏扶貧開工建設村級電站783座、地面集中電站10座,惠及1800個貧困村、5.7萬貧困戶。
作為全國光伏扶貧6個試點省份之一,我省在臨汾、大同2市5個貧困縣試點基礎上,去年在58個貧困縣有序推開。實踐中,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的方式,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建設村級、戶用光伏電站,引導企業參與建設農光互補電站和地面集中電站,支持貧困村借“光”發展,幫助貧困戶借“光”脫貧。
錢從哪里來?我省規定切塊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可整合用于光伏扶貧項目建設投入。對村級和戶用光伏電站,原則上按每20千瓦補貼10萬元給予支持,對地面集中電站和農光互補電站,主要由政府指定投融資主體,以財政資金入股,撬動企業資本和政策性貸款辦法給予支持。電站收益主要用于保障無勞動能力深度貧困戶增收,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
在貧困縣采訪時,記者看到,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光伏電站建設,項目受到了基層干部和貧困戶的歡迎。在位于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陽高縣古城鎮上辛莊村,建有一座占地270畝的村級光伏電站。電站即將并網運行,每年發電量可達760萬千瓦時,年收益可達到699萬元。
收益怎么分?我省制定出臺的《關于光伏扶貧資產收益分配指導意見》明確:在分配方式上,突出村集體享有電站的產權和分配權。光伏扶貧項目資產收益,全部折股量化分配到建檔立卡貧困村,由貧困村集體實施二次分配;在收益對象上,重點用于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幫助無勞動能力深度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貧困村選擇主要以無集體經濟收入或集體經濟薄弱、資源缺乏的為主;貧困戶選擇主要以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智障、大病等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和受災貧困人口為重點。
呂梁市是我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該市把光伏扶貧作為精準脫貧的“十大工程”之一重點推進,在全省率先編制完成市級《光伏扶貧項目總體規劃》《2016年光伏扶貧實施方案》,并與晉能集團合作,按照“五統一、兩集中”的合作模式,推進光伏扶貧項目建設。目前已覆蓋9個貧困縣、405個村、1.379萬戶貧困戶。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