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香菇這么小就在菇朵上分裂了,說明它現在缺水了。”正在給香菇注水的恒遠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熊振亞告訴筆者,澆完水,過兩天就能長出小菇朵,不到三四天就能采摘銷售了。
今年35歲的熊振亞是張集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天津打工。 2014年,為了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他決定返鄉創業。得知當地政府對大面積流轉土地的種植大戶提供土地、技術、政策、資金方面的扶持,他決定在家鄉發展現代農業。早前,熊振亞曾在食用菌種植基地打過工,擁有這方面的經驗和技術,便決定種植香菇。2015年8月,他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了30多畝低洼地。
由于流轉土地時間較晚,9月份種植的香菇沒有做好兩層遮陽網,熊振亞首次投放的3000多菌棒損失了一小半,開局并不順利。張集村是安徽大學的扶貧聯系點,得知熊振亞的情況后,安徽大學幫其聯系到了安徽食用菌技術協會的技術人員,定期來香菇種植基地提供技術指導。
2016年,張集村將包括熊振亞大棚在內的周邊1000多畝低洼地全部流轉出去,建成了100兆瓦的光伏發電站;然后,熊振亞又以每畝140元的租金租下了光伏板下面的耕地。
“這對我來說,成本降低了不少。”熊振亞介紹說,光伏電池板高于地面2.5米,下面適合種植喜陰的食用菌;而且,土地流轉費用也降低了。
據悉,熊振亞今年投放了3.3萬個菌棒,除了新試種的1.3萬棒16號菇有一部分在兩茬后長不出新菇外,其他的菇種出菇率都不錯。按照1萬個菌棒大棚占地約3畝計算,需用16噸板栗枝和不少菌種、白糖、麩皮等,每1萬個菌棒的投放原料成本近1.5萬元。成本雖然高,但效益也不錯。
“從2016年11月出菇,預計到今年5月份,每一個菌棒大約能產出1.7斤鮮香菇。 ”熊振亞說,目前香菇的批發價每斤6元左右,1萬棒的銷售額大約10萬元。扣除人工費和原料開支,一畝香菇的純收益大約3萬元。
據熊振亞介紹,由于周邊種植香菇的農戶較少,現在的供貨量有限,不能長期穩定地為大批發商供貨。最近,他正在和村里商量,準備再建幾個香菇大棚,讓有意愿的貧困戶參與種植,帶動他們脫貧致富。
“我免費提供大棚、傳授技術、提供菌種,還負責回收香菇。 ”熊振亞說,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和種植效益,基本可以保證貧困戶一畝地純收入2萬元。
在合作社干活的貧困戶李玉棗有承包香菇大棚的意愿。“以前,一到農閑季節我就沒事干,自從村里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我沒事就來拌拌料、摘摘菇、給香菇注注水,一天也能掙幾個零花錢。”李玉棗說,她通過一年多的打工發現,種植香菇效益不錯。她打算跟著熊振亞學習一段時間的種植技術;然后,自己準備承包一個大棚,爭取早日實現脫貧增收。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