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舉辦澳中能源主題講座,澳中關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施訓鵬博士向與會嘉賓們概述并分析了中國的能源生產、消費和政策改革發展情況,以及對澳大利亞能源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施訓鵬表示,中國既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雙邊商品和服務貿易伙伴,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能源出口市場。2015至2016財年,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能源的總額逾590億澳元,超過了澳大利亞向各個國家商品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中國能源產業結構及政策的變化,勢必將對澳大利亞的能源產業發展產生影響。
施訓鵬認為,中國能源行業動態正在呈現市場化、自由化和充滿競爭的態勢。自2013年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中國能源產業便逐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市場在能源產業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
對于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扎實有效去產能,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等目標,施訓鵬表示,去產能不僅將助力中國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對澳大利亞來說也是頗有益處。中國作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能源出口市場,其過剩的、落后的產能被去除,也是間接性增加了中國對優質新產能的進口需求。目前中國對能源進口并沒有新添限制,因此中國去產能對澳大利亞這種資源出口型國家是一大利好消息。
此外,施訓鵬還提到,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的部分能源科技產品可以出口給發展相對落后的其他國家,實現雙方互利共贏。例如電能,根據2013年的數據,在印度尼西亞近60%的發電設備都少于300兆瓦時,而在中國600兆瓦時的發電設備都已經相對落后了,目前中國正在探索的是1000兆瓦時的發電設備。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