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快遞業高歌猛進,但持續繁榮的背后,仍存在快遞過度包裝、循環利用率低下等問題,有些包裝物甚至會產生大量污染,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和沉重負擔。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快遞如何“變綠”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
一件快遞,根據快遞商品的不同,一般會有運單、封套、紙箱、塑料袋、編織袋、膠帶和緩沖物7大類包裝。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快遞業迅速崛起。然而,在其持續繁榮的背后,卻面臨著巨大的環保負擔,快遞垃圾問題日益凸顯,并受到多方關注。
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300億件。同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布了《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快遞僅包裝使用的膠帶總長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
專家指出,數百億件快遞面臨著過度包裝、二次包裝、使用不環保的劣質包裝材料、包裝回收再利用難等難題,使得快遞業成為污染大戶。數據顯示,僅2016年快遞業務300億件快遞產生的包裝垃圾,或者被填埋,或者被焚燒,成為徹底污染環境的負擔。
一面是享受便捷生活方式的狂歡,一面是與日俱增的環保壓力,快遞垃圾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有多大?如何減少快遞垃圾污染,實現有效回收再利用?
以快遞紙箱為例,在我國回收率不足20%,沒有回收就意味著無法循環使用,資源浪費顯而易見;另一方面,透明膠帶、氣泡膜、塑料袋等在內的包裝物,主要原料為聚氯乙烯,焚燒有大量污染物,填埋處理需上百年才能降解。
有媒體報道,一些外包裝存在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問題,嚴重影響公眾的身體健康。由此可見,快遞包裝形成的垃圾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是一個不得不解決的難題。
對此,兩會上多個代表委員聚焦快遞包裝污染,共同建言獻策讓快遞“綠”起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天津市委會副主委苑春鳴提案建議,在快遞行業推廣循環經濟,盡快推行即時回收快遞包裝物的相關規定,提高資源利用率。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院長杜恵平認為,快遞包裝形成的垃圾污染,有政策法規和行業標準滯后、垃圾回收和處理沒跟上、快遞運輸管理不夠規范等原因。建議以政府為主導,以電商、快遞企業為主體,多管齊下,形成合力;盡快出臺行業標準,統一快遞包裝。
快遞垃圾確實到了必須要立法予以解決的時候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環衛處工人王月清在本次兩會上就帶來了“關于實現綠色物流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關于制定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管理條例”等建議,并希望國家能夠盡快從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措施,推廣綠色快遞。
確實,倘若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相關條例盡快出臺,就可以迅速填補此方面的法律空白,也將促使我國環境法律體系更為完善,利于明確相關機構職責,以及利于確定相關監督管理工作體制。
除了要完善政策標準,政府還需鼓勵企業生產可回收、可降解的包裝材料,鼓勵企業對快遞垃圾進行回收處理。業內人士表示,可以多方共建回收體系,包括采取措施鼓勵快遞員回收包裝,與快遞網點定點回收相結合,將回收的包裝統一出售給相關生產企業,進行再利用。
我國已經是快遞大國,但不能成為快遞污染大國。快遞業要強,必須要甩掉包裝垃圾這個負擔,必須堅持走經濟、環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給快遞包裝尋一個綠色的出路。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