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一個熱點話題。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重點工作任務第一項第一條中就有,足見其重要性。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明確了今年煤炭等行業去產能的目標,還再次明確了去產能的方法、路徑,特別強調去產能必須安置好職工。這既指明了工作方向,也提出了工作要求。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煤炭去產能應當弘揚“工匠精神”“科學精神”和“釘釘子”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煤炭去產能,看似只是關停礦井或改變礦井的生產時限,但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大到社會的穩定和社會財富的創造,中到企業的管理和正常運轉,小到涉及的每一個人的生存基礎和具體利益訴求,每一個方面都錯綜復雜、盤根錯節,處理不好都可能引發大問題,都不可掉以輕心。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在每一個層面上、每一個細節上、每一個問題上,都更加仔細周密地考慮、百密無疏地部署、嚴謹細致地落實。煤炭去產能,去年完成了2.9億噸,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但其間的問題也得以更加充分地暴露。實踐告訴我們,在一項工作的開始階段,要盡快打開局面,形成氣勢,只能就面上、宏觀上、能夠看到的問題進行考慮。“一刀切”的做法雖顯粗暴,但最為有效,也是可行或必須的。隨著工作的深入,各種問題和矛盾逐漸暴露,就需要從細節入手,從具體問題入手,針對每一種問題、每一個矛盾,有針對性地施策,逐個加以解決,以保證工作成果的鞏固和工作的進一步推進。這就需要“工匠精神”。
在去產能中弘揚“科學精神”,最為重要。
一是要牢牢把握去產能的最終目的。煤炭去產能的目的,直接說,是為了實現煤炭市場供需平衡,建設良性供求關系,實現煤炭行業脫困發展;進一步說,是為了保證能源供應的平穩;最終看來,還是為了“創富”,即推進社會財富的持續增長。現在“去”的產能中,有一部分是違規建設的產能。它們雖然沒有按政府設定的程序建設,但畢竟也是社會財富,長期閑置也是社會財富的損失。如何處置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
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現行政策明確,要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但應該看到的是,“先進產能”的礦井,其產品在市場上并不天然具有競爭力。比如內蒙古的煤炭運到湖北農村,市場價每噸將近千元,而本地煤炭售價只有五六百元,競爭力可想而知。當“無形的手”不能導向政府希望的方向時,“有形的手”如何發揮作用?
三是地方政策應當因地制宜。煤礦緣自然而建,條件千差萬別。雖然中央政府在出臺政策時已充分考慮了地區差異,但畢竟還存在相對原則現象。這就要求各地以創新、擔當精神,結合本地實際,在中央政策范圍內,制定本地區細則,鼓勵創新。比如一些企業希望通過跨省區的產能置換,實現產業重組,進而實現企業重組,就很有創新性和可行性。政府就應當多開綠燈,而不能“漫天要價”。再比如在退出產能的補貼上,政府也應當從公平的角度考慮成本均擔。要標準一致,不能因為一些企業 “聽話”或者“管得住”,就鞭打快牛;而對另外一些本應立即關閉、但因礦主“頭難剃”的,就設置所謂“過渡期”。在進度安排上,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又要統籌推進,“提前完成目標任務”的精神值得肯定,但一些地區為了“按期完成目標任務”,置井下花巨款購置的裝備于不顧,“先關了再說”的做法就值得商榷。
弘揚“釘釘子”精神,就是要在思想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堅定不移完成確定的目標任務。國發7號文設定的煤炭去產能目標,是經過反復論證、有著科學依據的。但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這仍然是一個較低的目標,即使完成了這個目標,煤炭也仍然處于供需寬平衡的狀態,如果在這個目標上再有猶豫或者打折扣,那么去產能的實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行動上,要保持定力,要認識到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必定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市場波動,個別時段甚至會相當劇烈,但只要整體上沒有特別意外的因素,波動必然會保持在一定幅度內。要“風物長宜放眼量”,樹立長遠意識、大局意識、整體意識,不因一時波動而失措。企業要有正和博弈的思想,充分認識到“大河有水小河滿”。供需基本平衡的市場環境,是大家共同生存發展的基礎,企業要摒棄“‘去’別人不‘去’自己”的“小我”思想。目前,關于去產能的普遍認識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后會越來越難。當前正是逆水行舟、一篙松勁退千尋的關鍵時刻,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要發揚“釘釘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一鼓作氣,踏平坎坷成大道,直掛云帆濟滄海。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