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能源局統計,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發展迅速,2016年新增裝機容量4.24GW,比2015年新增裝機容量增長200%。分布式光伏爆發式的增長,呈現出“全國搶屋頂”的景象。2017年,光伏企業“搶屋頂”的熱潮能否持續?光伏投資的熱度能否延續?
“過去屋頂一年的租金4-5元/平方米,去年光伏企業‘搶屋頂’,租金竟達到8-10元/平方米,有些瘋狂。”
不少屋頂閑置的業主聽說屋頂有用途,便坐地起價。不斷攀升的開發成本,讓光伏企業有些為難。
或許非光伏領域的人士會不解,為何要搶屋頂?其實,只要了解國家為何鼓勵分布式光伏,疑問便可迎刃而解。
所謂分布式光伏,是指將小型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在家庭住宅或工商業建筑屋頂及院落內,以業主“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方式運行。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分布式光伏為主,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方式解決了光伏發電的消納問題,也可避免大型地面電站“棄光限電”的現象。
國務院2013年出臺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開拓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鼓勵各類電力用戶按照“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的方式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
歸根結底,政策驅動和市場驅動是光伏企業“搶屋頂”的重要原因。
《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優先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到2020年,太陽能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達到6000萬千瓦,光伏電站達到4500萬千瓦。
此外,國家發改委還下發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光伏標桿上網電價下調,但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不作調整,仍為0.42元。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紅煒告訴記者,這也是光伏企業紛紛在分布式光伏發電領域布局的一個原因。
追溯到三四年前,在北京市房山區做分布式光伏的企業不超過兩家。當時分布式光伏市場推廣艱難,甚至很多人將太陽能熱水器與光伏發電混為一談。首信陽光新能源房山體驗館副館長劉紅娟告訴記者:“不少老百姓看重國家補貼,對戶用光伏越來越認可,光去年一年在房山區就安裝了500多戶分布式光伏電站,安裝量達660KW。”市場雖然向好,但隨之而來的是近20家競爭者涌入房山市場。
房山區只是一個縮影。紅煒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5000多家光伏企業如大兵壓境一般,紛紛瞄準了分布式光伏市場。
“盡管分布式光伏的市場空間巨大,但不少企業的涌入,不免有些慌不擇路。”北京首信陽光新能源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道偉告訴記者,一個行業的成熟總要付出一些代價,光伏行業的優勝劣汰正在加速。
市場呈現“雙轉移”
搶屋頂現象的背后實際上是光伏市場結構的變化。
目前光伏市場結構呈現“雙轉移”態勢。一是從西北部向中部地區轉移,二是由地面電站轉向分布式。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光伏電站共裝機34.54GW,其中地面電站30.3GW,分布式電站4.24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量比2015年增長200%。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指出,分布式光伏呈現井噴式的爆發增長,也出現了“全國搶屋頂”的景象。
“這也是一個市場選擇的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告訴記者,過去由于地面電站的開發相對容易,裝機容量較大,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地面電站。所以,我國光伏電站裝機一直以地面集中電站為主。盡管目前國家政策并沒有明確限制,但地面集中電站面臨的矛盾日益凸顯,如用地成本升高、補貼不到位等。市場環境的變化促使企業選擇性地轉移市場,但這并不意味著地面集中電站主導地位的根本喪失。
時璟麗指出,從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無論光伏成本高低,分布式光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
截至2016年底,國內分布式光伏僅占光伏累計裝機容量的13.3%。由此可見,即便是政策驅動,短期內分布式光伏的裝機量也難敵地面集中電站。“畢竟屋頂單個系統裝機量有限,很難達到去年地面電站34.54GW的規模。”對于光伏企業而言,分布式光伏的還應謹慎布局,不能囫圇吞棗,也不能一味地跑馬圈地。
工商業屋頂成香餑餑
據相關報道,北京清潔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為京東在800萬平方米的物流園屋頂建設800MW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
早在2013年,漢能就為北京宜家商場的屋頂安裝了太陽能薄膜光伏電池板,年均碳排量將減少約426噸。此舉也讓宜家成為國內較早使用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的標桿企業。
上述均為工商業光伏屋頂發電的案例。工商業屋頂面積大,屋頂平坦,用電量大,用電價格高,故而裝機容量大,發電量也大。它是繼地面集中電站之后,被很多光伏企業追逐的目標。無論是光伏制造業企業,還是服務商,都想在這一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一方面,優質屋頂安裝一個少一個;另一方面,很多省、市具備分布式光伏安裝條件的屋頂資源尚未完全釋放出來。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告訴記者,不少省、市的物流、港口、學校、醫院,以及居民屋頂、企事業單位的屋頂仍然閑置。錢晶表示,晶科能源開發的分布式光伏電站,以工商業屋頂居多。僅2016年8月,晶科能源開工的分布式投資項目就達40余個,總裝機量超過100MW。“光伏企業搶的都是光照條件好、屋頂面積大、用電量大、用電價格高、產權清晰的優質屋頂。”
但是,對于光伏企業而言,每年8-9元/平方米的租金是高昂的,除非是特別優質的屋頂。上海泰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秀忠告訴記者:“一畝地約666平方米,算下來每年屋頂租金約5000元/畝,而地面電站每年的租金是300-500元/畝。”
除了屋頂租金貴,楊秀忠指出,很多公司的屋頂資源是從“黃牛”手中獲得的,要付給“黃牛”0.1元/瓦,甚至是0.2-0.3元/瓦的開發費,“開發費很亂,也很瘋狂。”企業在拓展外地市場時,缺乏一定的人脈關系和資源,有一半以上的屋頂資源都是通過“黃牛”獲得的。當地的“黃牛”通過原有的工業園區或企業的關系掌握了屋頂資源。現在也有一些有資源、有背景的“黃牛”在當地成立小型光伏公司,自己開發屋頂或把項目外包,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屋頂投資是非多
產權清晰是光伏企業公認優質屋頂的首要條件。而且,我國屋頂光伏電站以“企業出屋頂,投資商出資”的模式為主,上文提到的京東,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
與國外分布式光伏發展軌跡不同,無論是工商業還是戶用系統,真正的出資人以建筑擁有者(業主)為主。“業主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既可以全款,也可以申請貸款。”時璟麗表示,國外的光伏企業如4S店一般,負責為業主安裝電站,并提供長期的售后服務。
而目前我國光伏投資企業在投資屋頂光伏時,會遇到一些阻礙,如屋頂是否可用,合同的執行是否存在糾紛隱患等。
目前我國以中小企業居多,光伏電站的使用期約為25年。在此期間,企業用電量是否穩定,存續期是否長久,是擺在光伏投資企業面前的大問號。
最重要的是,投資企業并不擁有屋頂。一兩個屋頂項目可以獲得貸款,但隨著項目的增多,恐怕長期向銀行申請貸款較難。
紅煒認為,光伏是融資較為容易的行業,光伏類金融產品十分發達。“如果光伏企業覺得融資難,那一定是它自身不行,或開發模式不行。”
“這種投資模式仍處于探索期,盡管以銀行貸款或產業基金為主的投資模式較為成熟,但這不代表它具有成熟的退出機制,問題和矛盾常常在后期產生。”劉道偉告訴記者,不少光伏企業提前做了大量分布式光伏的項目備案,但真正落實到投資時,便止步不前。“投資企業沒有真正讓業主理解光伏發電作為清潔能源的意義,而是直接當做一種金融產品去運營,并非長久之計。”
國內外開發分布式光伏模式的差別,也是很多企業感覺分布式光伏不好做的主要原因。時璟麗認為,國內主流的投資模式應該慢慢轉變,“應借鑒國外光伏企業為業主安裝完后還可以提供十年甚至更長久的售后服務,而非現在的純投資模式。”
戶用光伏:農村包圍城市
去年11月,北京房山區蘇村的農戶張忠在自家屋頂安裝了10.4KW分布式光伏電站,安裝總價約10萬元。張忠告訴記者,以往用電量較高,每度電約1塊錢,每月要交納五六千元的電費。安裝光伏電站之后,每日發電量60多度電,每月只花費千余元。他希望再裝一個光伏電站,不僅夠自己用,余電還可以賣給國家電網。“安裝光伏電站比蓋房子劃算,國家給補貼,又是清潔能源,很實惠。”張忠滿意地告訴記者。
2015年8月制訂的《北京市分布式光伏發電獎勵資金管理辦法》提出,北京市給予分布式光伏0.3元/度的補貼(補貼5年),加上國家給予0.42元/度的補貼(補貼20年),分布式光伏的市場認知度才逐漸提高。
與城市中星羅棋布的商業屋頂不明晰的產權相比,農村的戶用屋頂更適宜安裝分布式光伏電站。劉道偉認為,農村市場很具潛力,預計未來3-5年,戶用光伏電站或將成為農村家庭的一種標配。當年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分布式光伏電站也可以選擇這一發展路徑。“目前我們在北京做了3個新能源示范村,若某個村莊的安裝量能達到20%,就很不錯了。”
目前分布式光伏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電價補貼發放是否及時的問題。山東、浙江、上海等省、市的補貼發放較為及時。錢晶表示,如果在宏觀政策層面傳出下調分布式光伏的補貼電價標準,或者電網公司不再墊付“國補”部分,將會令分布式光伏項目舉步維艱。
警惕孤兒電站
隨著大量企業涌入分布式光伏市場,兩三年后,孤兒電站的現象或將愈加凸顯。
錢晶告訴記者,目前不少中小型開發業者像游擊隊一樣,對于建成的電站沒有運維能力,很多電站建成以后便無人問津。
相較于大型地面電站和領跑者計劃,分布式項目開發的資金和技術門檻較低,以致開發者、EPC(工程總承包)以及材料供應商良莠不齊。加之多數業主對光伏系統缺乏評判能力,而電網接入的許可標準又很低,導致市場混亂無序。她建議,有關部門應對分布式電站開發者、EPC和設備供應商設立標準門檻,確保電站安全、可靠、高效。
“鑒于家庭電站小而散的特點,如果在全國每個鄉鎮都設立直營店或分公司,很多公司明顯不具備這樣龐大的銷售和服務網絡。”劉道偉認為,因而,日后電站的運營維護是一大問題。
運營維護的重要程度甚至更高于建造。錢晶表示,一個光伏電站建設可能只需1-3個月,但運營維護則是未來20-25年間的事。未來具備遠程監控能力,能對于數以千計分布在各地屋頂上的電站能進行良好維護的開發業者,更有機會獲取優質屋頂的資源。常規的巡檢、故障響應,甚至是故障預警,與電站的發電量和收益息息相關。未來如何實現智能運維、遠程運維,對于很多光伏企業都是一種挑戰。
劉道偉表示,光有智能的故障提醒遠遠不夠,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電站運維需要當地的專業人員上門服務,而那些涌入市場的安裝商可以承擔這一職責。不過也需要更有擔當的公司對行業的發展提出更高的標準,如對人員的專業培訓,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關,以及對電站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如及時清潔、維修等,如此方能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