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地形以高原為主,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樣的生態環境不利于病原菌和害蟲的生長,再加上又有著充足的光照,是一個適合種植蔬菜的地方。因此,設施農業建設一直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但最近有群眾向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組反映,在自治區首府的呼和浩特市,原本惠農利民的蔬菜溫室大棚項目卻遇到了麻煩,數千畝大棚荒廢閑置在田間好幾年。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閉門造車 千畝大棚撂荒
據央視報道,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這些大棚有的長了草,有的破舊不堪,有的甚至只建了一半。一大片原本是耕地的土地上,現在冷清得只能看到一兩個放羊的村民。采訪中,當地百姓告訴記者,眼前的這片地是2012年為了呼和浩特市設施農業建設規劃而征的,到今天已經4個年頭了,四年前,呼和浩特市政府提出,市里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市民的需求,提供綠色蔬菜供應。手段就是通過發展設施蔬菜,真正達到調整農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滿足市場供應,同時還能增加農民收入。
在路邊的規劃牌上,記者看到,內蒙古榮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計劃在土左旗畢克齊鎮流轉土地21000畝,投資41.6億。其中一期工程要求在2013年底前完成2000棟溫室大棚的建設。可事實上,記者在這里看到,三年多過去了,真正使用的大棚為數不多,整個園區一片死寂,廢棄的棚里雜草叢生。其中就包括建設規模排在前列內蒙古香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光伏大棚園區,只有許多簡單安裝了光伏電板的空架子。
資料顯示,土左旗2012年設施農業奈倫集團項目區——“萬畝菜籃子”觀光農業示范園區項目位于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兵州亥鄉大里堡村,是該旗設施農業的重點建設項目。項目總建設規模為10000畝,于2012年3月開工建設,建設期為兩年,總投資3.42億元。
沒有土地流轉協議 農民們難以接受
而不同于土默特左旗企業大片承包、搞農業園區建棚的模式,賽罕區的溫室大棚以村為單位,村委會或村合作社牽頭,外包給工程隊建設。大棚的建設資金來源包括國家補貼款和村民認購款。但由于大棚動工前村委會并沒有和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截至2017年2月底,全村 567戶,只有1戶交了認購款。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盡快創造成績,各級部門基本都在大干快上。在巴彥鎮保素村,記者了解到,雖然大棚項目已經啟動了四年多的時間,但村子里,政府部門建設大棚連最基本的土地流轉協議,也沒有和農民簽署。因此,市政府推廣大棚的愿望,在各區各縣的村莊里根本得不到農民們的認可,村民不愿意繳納自籌資金建設大棚,建設大棚的工程隊墊付款無處討要,市政府這項落不了地的宏大計劃,就這樣尷尬的撂荒在了各個村莊里。
據記者了解,2015年5月,就曾有媒體報道,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兵州亥區域服務中心下十里坡村的多名村民反映,內蒙古香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轉方式占用該村2000多畝耕地后,在2015年卻遲遲不給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
據村民們介紹,2012年3月,內蒙古香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下十里坡村各戶村民分別簽訂了一份《內蒙古自治區農村土地流轉合同》。于是,該村2000多畝耕地被該公司占用。按照合同約定,土地流轉期限為16年,內蒙古香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土地用于建設蔬菜大棚,每畝地每年向村民支付826元的土地流轉費。照此計算,內蒙古香島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需每年向下十里坡村村民支付160多萬元的土地流轉費。村民們說,按照合同約定,該公司必須在每年的3月份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簽訂合同的前幾年,該公司每年基本上都是按時向村民支付了土地流轉費。然而到了2015年,該公司卻沒有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
資料顯示,內蒙古香島光伏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公司總部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性質為民營股份制企業,注冊資金2.6億元,總資產近20億元,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龍頭企業、扶貧龍頭企業、內蒙古自治區民營科技企業。
在走訪呼和浩特市蔬菜大棚建設的多個村莊里,記者了解到,農民們對于政府鼓勵蔬菜種植,增加致富渠道,改善蔬菜供應的政策,都很支持。但是目前土地流轉手續存在空白,農民不愿意承擔費用共建蔬菜大棚,現有的大棚,村莊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展開生產,這些問題,似乎和政府部門的設計南轅北轍。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的后果,是連片出現的撂荒的蔬菜大棚。政府的財政資金躺在地里,農民的土地撂荒在大棚里,這似乎就是這場大規模致富規劃,現在留下的答案。
一張本應該多贏的藍圖,卻在幾年間演變成了“燙手山芋”,地方政府、村民和承建商都傷心不已。就在央視的節目播出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向央視欄目發來了有關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的情況說明,目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對存在的問題,正在協調解決中。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