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可燃冰成為炙手可熱的關鍵詞。隨著首次海域試采成功,中國科技工作者正式開啟了通往資源儲存量高達相當于千億噸石油的“可燃冰時代”大門。
在人類日益為能源所困的今天,可燃冰的成功試采自然是萬眾矚目。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的公開消息稱,我國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試采自2017年5月10日點火測試以來,至6月10日14時52分已連續產氣達31天,總產氣量達到21萬立方米,平均日產6800立方米。此消息一出,讓原本僅存在于概念中的可燃冰,突然變成了現實的能源,也引爆了相關概念股。
自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以來,可燃冰一直被認為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天然氣水合物被國際公認為煤、石油等的替代能源,是世界重要的戰略資源,可燃冰被譽為“未來的能源”。可燃冰一般存在于海底或陸地凍土帶內,是水和甲烷在高壓、低溫條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種固態物質,可像固體酒精一樣直接點燃。其熱值比石油高許多,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儲量據稱可供人類使用千年。
“這是第一次,人們終于開始相信大規模開采可燃冰前途光明。”在國土資源部地勘司司長于海峰看來,“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潛力巨大。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將會大大提升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程度,降低對外依存度,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而對于南海可燃冰試采成功,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稱為繼美國引領頁巖氣革命之后,一次由中國引領的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有人說,可燃冰開采沒那么容易,環保是否過關得打個問號。對此,試采現場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陸敬安表示,在南海可燃冰試采過程期間,我國建立了可燃冰環境效應評價技術方法,獲得試采前環境本底數據。并利用大氣、海水、海底和井下四位一體監測體系,對甲烷、二氧化碳等參數及海底沉降進行實時監測。數據對比顯示,截至目前甲烷等參數無異常變化,海底地形無變化,沒有環境污染,未發生地質災害。
但與此同時,此次我國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首次成功試開采,僅是萬里長征邁出關鍵性一步,未來要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開采,仍有長路要走。雖然可燃冰前景廣闊,但其開采卻要面對各種挑戰。具體來看,據中國經濟網此前報道消息稱,可燃冰靠低溫高壓封存,如溫度升高,水合物中的甲烷可能溢出;或者如冰塊消融、壓力回升,一旦控制不當,可能造成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
可燃冰還將面臨著來自光伏、風電和常規天然氣等能源的競爭,能否大規模商業應用,最終要取決于其是否可以依賴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性。基于中國可燃冰調查研究和技術儲備的現狀,預計我國在2030年左右有望實現可燃冰的商業化開采。根據公開資料,目前中國可燃冰海域儲量相當于中國陸地石油、天然氣資源量總數的一半。粗略估算,可供中國使用一百年以上。
未來可燃冰開發道路依舊漫長,何時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呢?按照此前國家對可燃冰的開發計劃,2006年-2020年是調查階段,2020年—2030年是開發試生產階段,從2030年起,可燃冰的開發則會進入商業生產階段。當前的重點在于,擁有保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和基礎數據研究,而這兩者目前都需進一步加強。
實際上,對可燃冰的開發,無論是目前的試開采,還是將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都和“三桶油”無法脫離關系。國內機構預測,可燃冰將來很可能會成為各石油公司競相搶占的資源。值此背景,未來商業化生產可期,利好海上油氣鉆采設備和天然氣裝備產業鏈的相關企業,相關概念股有望持續獲得市場資金的關注。
另據證券日報此前報道,作為未來市場潛力巨大的可燃冰,包括中金公司、太平洋證券、平安證券等在內的多家券商頻頻發布研報表示看好可燃冰行業的后市表現。長期來看相關上市公司或將大幅受益。由于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未來海上油氣鉆采設備及服務廠商有望首先受益。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