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冀中能源邯礦集團陶一礦正式關井。關井后,該礦制修中心、洗煤廠、運銷科等內部攤點自主分流安置了近百名職工。
2016年,這些攤點要靠“輸血”維持生存。今年4月,這些攤點實現自收自養且小有盈余。短短一年多,他們就完成了從虧損、止損到扭虧脫困的“三級跳”。
談及變化,該礦礦長李常有說,創新工作思路,打破傳統經營模式,是這些攤點經通血活、活力再現的藥方。
推向市場刨食吃
“我們都在等活,沒活干了就放假休息,收入有限。”聊起關井后制修中心的狀況,有工人感慨。
針對這種大鍋飯思想,該礦確立了“單獨核算,單獨考核,自主經營,自主發展”的工作思路,將制修中心全面推向市場。
改制當年,制修中心就承攬了郭二莊礦暖氣管道制作安裝項目。在野外作業的挑戰中,制修中心按要求完成了安裝,錘煉了隊伍。此后,制修中心又承接了赤峪煤礦井下猴車安裝、管路安裝、地面設備制修等工程。為了擴大業務范圍,他們還引進了滾筒包膠新技術,增加了新的創收點。
主動到市場刨食的同時,制修中心兜住內部“肥水”,承包了山西托管煤礦的大型設備維修安裝及機電設備、支護材料的維修制作等業務。
觀念變了,經營就活了。2016年,制修中心業務收入完成624萬元,成為該礦第一個脫困的攤點。2017年,截至4月底,該中心完成業務收入17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以前沒活干,現在山西、陶一礦兩邊跑,雖說累了點,但掙得比以前多呀!”一名職工“抱怨”中透露著喜悅。
引入資本補短板
缺少流動資金是該礦盤活洗煤廠的短板。2016年,洗煤廠始終在洗洗停停中徘徊,洗煤廠職工曾一度給托管煤礦和制修中心“打工”。
“買不起原煤,就借池養魚。”面對窘境,該礦領導班子揚長避短,借力使力,2017年初與武安瑞川公司簽訂了互利共贏的長期合作協議,穩定了洗煤規模。
同時,該礦在洗煤廠內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們加快品種結構調整,由主洗燒結煤改為主洗噴吹煤,既避免了與兄弟單位競爭市場,又突出了自身品種優勢;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用“客戶先期墊資,加工費抵償”的辦法,投資40萬元對洗煤、壓濾系統進行設備升級改造,原煤入洗能力由80噸/小時提升到140噸/小時;采取讓客戶以現金代購浮選藥劑等部分材料的方式,降低采購費用,將每噸洗煤成本降低1元;采取崗位合并、減少非生產性用工等辦法,每班從25人減少到15人,提高工效25%左右;堅持洗煤時間避峰填谷,對機電設備進行集中控制,杜絕設備空運轉,月度電費支出降低近一半。
今年以來,洗煤廠累計洗煤6萬噸,收入90多萬元,一舉扭轉了“無米下鍋”、入不敷出的困境。
挖掘創收新動能
自己不出煤,對外銷售啥?“無米之炊”是該礦運銷科遇到的最頭疼的問題。“有鳥養鳥,沒鳥騰籠換鳥。”李常有說,把“陶一煤”品牌用好用活,開發精煤、電煤物流業務,不斷做大做優。
該礦本著杜絕物流風險和把風險降至最低的原則,在持續鞏固邯鋼、山東魯麗兩個直銷客戶的同時,不斷加深與武安瑞川公司的合作,新開發萊鋼永鋒市場。該礦加強煤質管理,對物流煤進礦、洗選、配煤、裝車等環節實行動態跟蹤管理,車車采樣、批批化驗;建立煤質化驗微信群,每1小時至2小時發布一次煤質化驗信息,實現了與合作方信息共享;把“服務也是生產力”理念貫穿銷售始終,做到了“服務零距離、業務操作零事故、客戶零怨言”。
2017年以來,該礦每月精煤物流保持在2萬噸左右,4月份精煤物流突破3萬噸。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