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為5千瓦,現在每天發電30多度,如果算上政策補貼,每月能有約1000元的收入。”通過電話,張愛國用一組簡單的數據向記者講起了自家的“電站”。
張愛國,河北定州開元鎮東楊莊村村民,英利集團的家庭光伏用戶。去年9月,他投入3.5萬元,在自己家的平房上安裝了太陽能板,并由保定供電公司完成并網。他口中的光伏電站屬于家庭光伏,是分布式光伏的一個細分領域。
家庭光伏,不僅節能環保,而且收益可觀,被形象地描述為“屋頂銀行”。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普及,以家庭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正迎來發展契機。
太陽能資源無處不在,搭建一座小型的太陽能發電站也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在不久的將來,和張愛國一樣,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光伏發電的受益者。
藍海市場
出于環境問題等因素考量,國家層面對光伏等新能源發展越來越重視。
根據《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末要達到分布式光伏60GW以上的目標,需要每年實現約10GW的分布式裝機。
不過,對于很多普通人而言,家庭光伏還是一個新事物。一般而言,家庭光伏發電系統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匯流箱、支架等部件。
如果按照每戶平均安裝5千瓦計算,占地約40~50平方米,前期投資約4萬元,年均發電約6000度。所發的電除家庭自用外,余電可并網——銷售給當地供電公司。
“考慮全國各地的光照資源、地方補貼、產品性能等多種因素,一般在5~8年回本。電站使用年限一般為25年左右,成本回收后可免費用電,也可將電賣給供電公司。”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英利集團公關總監甄真說。
實際上,我國的分布式光伏市場真正起步是在2012年底、2013年初——電網公司開放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之后。
家庭光伏前景被各方看好,目前仍是藍海市場。“據估算,全國有超過4000萬個獨立屋頂。如果20%的屋頂覆蓋太陽能板,家庭光伏的市場規模就有3200億。”接受記者采訪時,中民新光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包育棟說。
不過,由于扶持力度不同,家庭光伏在各地區的發展并不均衡。“為加快分布式電源并網速度,國網保定公司開辟‘綠色通道’,截至2017年5月底,保定地區分布式電源并網12198戶,并網容量16萬千瓦。”接受記者采訪時,國網保定供電公司營銷部負責人霍勝利說。
“每個地方對家庭光伏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不同,像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北等省扶持力度相對較大,發展也相對較好。”接受記者采訪時,光伏億家創始人劉昶說。
制約因素
回顧過去的幾年,雖然各方看好,但由于并網、屋頂產權、補貼政策、公眾接受度等種種原因,我國的分布式光伏并沒出現爆發式增長。
早在2013年前后,英利就已著手開發家庭光伏市場。“早在分布式光伏行業剛起步時,初期分布式光伏多是以大型地面電站為主;當時,公眾對家庭光伏還比較陌生,公眾認識和接受家庭光伏都需要時間。”甄真說。
目前,分布式光伏主要依賴屋頂資源,但屋頂面臨著產權問題。
在城市,屋頂產權可能會成為制約家庭光伏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是多層或高層樓房,屋頂為住戶集體共同享有,安裝家庭光伏勢必會遇到產權問題。”劉昶說。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