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綠色基因,注入現代生活的血脈

2017-08-01 14:16:41 新華社

環保、自然、綠色、健康,現在這些已經成為滲入我們生活細節的標簽,表現在吃、住、行等方方面面。這也是近年來,我國對環保事業的重視,深入建設生態文明的成果——人們的環保意識在逐漸增強。不過專家仍表示,繪就中國綠色未來圖景,仍需砥礪前行。

每天騎共享單車上下班,到超市購物自備環保袋,舊衣物放到小區回收箱——這是45歲杭州市民劉建芳女士日常生活的新時尚。

綠色涓流,點滴匯聚。綠色,這個充滿希望的詞語,正滲入每一個生活的細節,化作綠色生活的基因。

吃住行:綠色生態理念加速釋放

吃得綠色,住得綠色,行得綠色……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代表著環保、自然、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成為大眾的主流選擇。

——餐桌上的綠色。廣州市民索先生在一次參觀后,成為一家定制農業公司的“粉絲”——不僅定購該公司生產的農產品,而且還作為一名志愿者成為公司的監事,負責監督該公司是否安全綠色生產。

“價格是有些貴。”索先生說,但產品質量讓人放心。

據了解,作為農業領域的新興事物,以綠色有機為主要賣點的定制農業生存的條件遠比一般的農業形態要高,但近年來卻勢頭迅猛。

這家定制農業公司總經理鄧小剛說,這里的農產品價格是市場價格的3倍左右,但消費者有很強的“綠色消費”要求。

——車輪上的綠色。在北京一所中學教書的楊悅,從小到大20多年從沒騎過車。“老家山地丘陵多,騎車特別費勁,我從小就不會騎車。”

隨著共享單車的風行,越來越多同事朋友騎共享單車解決上班“最后一公里”,楊悅也成了騎車一族。她說,現在上下班已習慣騎車,周末也騎車出行,方便又健身。

數據顯示,自行車出行近幾年迅猛發展。在杭州,公共自行車的規模至今年6月底達8.58萬輛,累計租用達到7.94億人次。而摩拜單車的數據顯示,摩拜單車在全球4個國家150多個城市投放超過600萬輛車,每天提供超過2500萬次騎行。

——“城市”中的綠色。深圳國際低碳城被當地視作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名片。這塊規劃面積為53平方公里的試驗田,旨在通過綠色基礎設施,搭建一個自持續、自規避、自循環、自優化的生態安全格局。

深圳市龍崗區發展和改革局低碳城辦公室主任伍秋芳說,在規劃建設之初,低碳城就對區域的生態敏感性做了摸底調查。建設過程中也以綠色生態為指導,比如園區的主要道路都采用可滲透水的混凝土道路,園區建筑都是節能、節水、節電型建筑。

“我們還建立了企業碳排放計量管理軟件平臺,進行碳排放核算以及碳排放量分析管理。目前已在啟動區1平方公里的區域投入使用,未來將拓展到低碳城全域范圍。”伍秋芳說。

創造更美生活,創新為“綠色”插上飛翼

傍晚時分,在粵西湛江,48歲的朱華多一家正圍坐在一起吃晚餐,朱華多一邊把掉在桌子上的米粒用筷子夾起來,一邊教育小孫子,不能浪費糧食。

“到我家里來吃過飯的親朋好友,大多都會被爸爸在飯桌上‘普及’一次綠色節儉課,剛開始時覺得挺尷尬的,但慢慢地也理解了。”朱華多的女兒說,“就讓爸爸成為綠色生活的一個傳播者吧。”

浪費和炫耀造成能源消耗。從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粒糧、一杯水中,人們開始實現綠色生活,改變身邊人的消費理念,讓生活方式綠色化。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建設街道的施梅就是如此。2013年,嘉興號召居民在家中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她不僅在家里要“環保綠色”,購物時的塑料袋清洗干凈多次使用,出門自備茶杯……還借著和鄰居、朋友拉家常的機會,“推銷”綠色理念。她說:“我可以影響更多的人,大家共同創造綠色環保生活。”

在一些地方,綠色理念成了政府管理創新的指導原則。浙江金華一度被農村生活垃圾問題困擾,源頭減量始終難以根治,群眾分不清楚哪些可回收,哪些有毒有害。

通過深入調研,金華市想出了一個“土辦法”。金華市政協主席陶誠華說,“百姓可能分不清楚哪些可回收,但就算年紀很大的老人都能辨別會爛和不會爛。”用“可爛和不可爛”這個土辦法,垃圾分類工作就落到了實處。

這一分類方法已在金華145個鄉鎮、4230個行政村推廣。走在金華的村口街頭,隨處可見收集“可爛和不可爛”垃圾的藍綠兩色垃圾桶。金華基層干部表示,垃圾分類后環境好了,生活品質提高了,環境改善帶動鄉村旅游農民收益提高也很明顯。

綠色生活的理念,還直接促進了科技創新應用,提升了許多領域綠色“指數”的速度和廣度。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各種共享類綠色新應用,一誕生就產生了巨大活力。此外,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我國每隔4年就能把電動汽車的能量密度提高一倍,使其成本約降低50%。未來10年,我國順應綠色制造與節能環保需求的裝配式建筑的市場規模將累計達到2.5萬億元。

綠色未來:留得住鄉愁,容得下愿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建立,為綠色發展、綠色生活奠定了制度基礎。

近年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以及環保督查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河長制”等體制機制建設,筑牢了綠色發展的籬笆。

在此基礎上,我國綠色經濟快速發展,綠色元素在社會各個方面開始顯現,綠色生活方式日漸深入人心,但我國綠色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

“綠色意識仍需進一步提升。”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周建華說,盡管我國從2008年開始實行“限塑令”,但至今很多方面效果不盡如人意,很多人仍未養成買菜、購物自備環保袋的習慣。

綠色發展的配套機制有待健全和細化。周建華說,以廣東為例,雖然綠色種植已試點數年,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全省范圍內農產品種植中化肥、農藥過度使用問題依舊突出,尚無系統性解決機制。

隨著各種新應用的誕生,政府管理模式也面臨新挑戰。例如共享單車作為“綠色出行”的新方式迅猛發展,但企業違規投放、用戶違規停放也引起社會關注。如何在滿足公眾出行需求和維護好城市公共空間秩序之間尋找到平衡點,考驗著相關職能部門的智慧。

繪就中國綠色未來圖景,仍需砥礪前行。專家表示,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創新,更需要不斷提高國民的綠色意識。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謝少東教授表示,公眾對綠色理念的認識仍存在差異。要留得住鄉愁,容得下愿景,解決之道既要靠發展經濟,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群眾自覺踐行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理念。“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綠色,自然,環保,生態文明